摘要:随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寄宿制教育已成为高中教育体系的一种教学形态。高中作为学生认知发展、自我成长、教育转化的“黄金期”,学生的内在发展和行为品质一直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点关注。生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德育;寄宿学校;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一般泛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下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生活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如行为养成教育、安全活动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对学生综合性发展、认知架构建设以及心理成长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面对封闭式管理的高中学校,本文从行为引导、安全意识、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出发,对当前形势下高中寄宿管理中的生活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行深度探究。
一、把握行为引导,加强学生自主观念
1、注重教师修养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作为学生主要接触的人员和行为意识的“引导者”,其教师的行为修养和职业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处事风格和行为导向,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在生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修养,保持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管理态度,以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德品质受到正确引导和培养。同时,针对部分个性独特的学生,教师应保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以客观理性的心态去教育和感化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引入激励评价
激励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针对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采取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生活的教育能力。此外,激励方式通常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精神激励是指对表现良好的学生采取表扬、赞赏、板书通告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物质激励是指对表现良好的学生采取物质方面或学分上的奖励,使学生个体或者整体得到表扬。因此,在生活教育中,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评价规定或办法,并以评优、积分的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和集体意识。同时,加分和积累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个体,寝室整体也可以获得加分的奖励和排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整体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发挥出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效能。
3、构建自律机制
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者产生自主意识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在生活教育活动中,只有让学生自己产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持自身的自律与严谨,从而才能是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在生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构建自律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管、自律、共建作用,组建宿管委员会,并让学生在相互管理、共同运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行为品质,强化管理能力。此外,宿管委员会还可以根据相关制度,协助教师对寄宿生进行纪律、卫生等方面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减轻教师的管理压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干部的日常表现,结合品德、能力、勤奋等方面的综合数据,定期对优秀宿管干部进行评定和表扬,以此保持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心理。通过宿管自律机制的有效实施与运行,不仅降级教师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得以高效展开。
4、保持良好耐心
在生活教育活动中,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管理心态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品质。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且性格多变,心理素质的引导和行为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同时,在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制度的遵循上,学生难免存在“经常犯”“重复犯”的现象,所以,教师应树立常抓不懈的精神和意志,将生活教育工作从细节、实处、反复、长期等方面做起,从而才能在行为和环境中纠正学生的错误问题和不良状态。
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前瞻性和持续化的教育心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前现状,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有针对性的在学生发展本质中渗透教育,使学生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品质得以良性发展。
二、深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1、强化安全意识
寝室作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安全隐患点之一。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是生活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内容。因此,在生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的安全培训或消防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救治能力和逃生意识,避免日常生活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安全讲座或安全常识交流会等形式的教育活动,深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用电、用水、用水等生活习惯,提高寄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懂安全、想安全、讲安全、防隐患的教育效果。
2、加强安全管理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学生的安全措施,这也是生活教育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教师应制定适合寄宿生日常生活的安全管理制度,包含学生日常的防火、防盗、防意外伤害等内容,确保学生寝室的活动安全和生活品质。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学生请销假制度,把控寄宿生的外出情况,时刻了解学生动态和行为环境。此外,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每日自检和巡检任务,严格执行内务管理制度以及生活安全规定,如寝室无人是否关灯、水房水源是否关闭、高瓦数电器是否使用等,不仅能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使学生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安全意识得到提升。
三、注重人际交往,促进学生内在发展
1、引导正确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始终离不开两者的沟通和交往,但在实际的人际相处中,部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情感表达存在不足,往往使双方的交流产生不和谐和不愉快的现象,从而引发心理矛盾或行为冲突。因此,在生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人际处理能力,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保持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文明以待的交流态度,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职业隔阂,激发学生的表达心理。同时,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摒弃自我意识强加于人的教育思想,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处理能力。
2、建立良好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情感联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强化学生心理建设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保持认真仔细的聆听态度,也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关心和尊重,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因此,在生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做一个耐心、热情的聆听者,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交际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际处理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正是生活教育的发展本质。
综上所述,通过对行为品质的引导、安全意识的渗透、人际交往的把控等细节管理,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共管、监管的协作意识,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升。此外,从学生的外部、内部进行双重引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俗话说:冰冻过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入手,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创新教育理念,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文苍.寄宿制中学学生养成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2019(23):23-23.
[2]朱彦明.高中寄宿生管理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71-72.
[3]李刚.浅释高中寄宿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干预措施[J].新课程(下),2016(1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