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确实是一种顽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支配一个人的生活。因此,人们必须从小就通过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2]。古今中外学者凡是了有成就的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利用这个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策略
引言: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起步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前提,这样会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有效的“先学后教再学”课堂的重要前提。接下来,作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前,在小学生在预习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习没有明确的目的。尽管许多老师已经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在组织预习任务时并未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预习任务后,仍然对所学知识含糊不清,预习效果相对较差[1]。其次,学生参与预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许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养成了依赖的心理。久而久之,参与预习的主动性不高,加上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和其他事物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培养小学生预习学习习惯的策略
? 1.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习兴趣与小学生预习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地影响。因此,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学习习惯,教师还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首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更多有趣的内容,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其次,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更多有趣味的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预习的乐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参与预习,并且将充分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以进一步确保预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然后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预习任务,比一比哪组学生能够将预习任务完成的更快更好。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会充分激发学生参参与预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估,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亲近之情。
2.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
影响预习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除了缺乏学习兴趣之外,还有预习目标不明确。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明确预习的要求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预习的效率和效果。 通常,对于低年级的小学学生来说,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新课要教授的内容和需要运用的学习工具,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例题,并要求学生标记下他们不了解的地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解决它们。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提高预习要求,例如组织相应的作业和预习练习题,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给学生设计一些可以进行选择的问题,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预习任务,以更好地保证预习效果。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技巧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尚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这样既费时,又难以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以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对于预习过程中时间的安排。对于小学生来说,时间安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多小学生不会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这时,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哪些部分需要花时间,哪些部分只需要浅尝辄止,这样预习效果就会得到改善,并且更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充分发挥预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预设,我会充分利用预习结果灵活地进行课堂组织。对于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我就不会在探讨它们了,对于学生在预习期间产生的问题,我会将其视为课堂探索的主要方向。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期间获得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我会为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预习方案,并用动态生成的视角看待学生的预习,从而使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达成一致。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预习也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作用。
5.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善于合作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题。有些学生可能会轻易忽略这些困难的问题,或者故意忽略或避免它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整理并记录下来,以便通过课堂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或主动向老师寻求建议,让学生养成一种“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形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高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和强有力的预习技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自觉地采用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
参考文献:
[1]谭军,江姝婷.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
? [2]王玉萍.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预习习惯及提高注意力的做法[J].黑河教育,2018,3(5)
[3]梁亚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