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刘立春
[导读]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科教育特色出发,进一步解决当前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致力于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理念。
        摘要: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导向,针对当前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教育部提出了带有学科倾向的历史核心素养理念,使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尝试通过改善传统历史课程教学模式,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制约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不利因素,造成核心素养理念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现象。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科教育特色出发,进一步解决当前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致力于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理念。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一、应用地图和思维导图,建立时空观念
        如果将整个历史长河比作一首乐曲,那么每一个历史故事和情节,都将成为这首乐曲中的音符。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将所有的音符传递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譜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所以,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好每一个历史细节,以及对应时空下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对历史进行史实的分析和解读,从而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构建起丰满的历史画卷。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使用地图和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整理知识体系的工具。在课堂中,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地点和标志,以及代表人物和意义等内容,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整体的时空认知和细节的把控。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词,延伸出“背景”“标志”“地点”“代表人物”“意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支路,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基础历史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内容的填充,使学生在逐步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最后,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本节课知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自主认知。
        二、引入史料教学,培养实证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强调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学科,其以对史料的求真、求实为手段,以史料的分析为基础,以发现和把握历史规律为目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基于史料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证能力,使学生掌握辨析历史内容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基于史料的引入,辅助学生形成实证研究的能力,从而把握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知识,我们知道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主张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了深化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知,教师将“墨子主张的是兼爱、非攻的思想”“韩非子主张的是春秋无义战的思想”“荀子主张的是礼治的思想”等史料内容引入课堂,并让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辨析。

之后,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的历史知识,借助韩非子的政治言论等,指出上述史料中的错误,并更正韩非子主张的思想是“以法治国”等,在应用历史知识进行史料分析时,加深对百家思想的认知,提升实证能力。
        三、创建辩论比赛,提升解释素养
        除了搜集和考证历史史料外,对于史料的解读也十分重要,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比赛,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史料的解释。因此,在当前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辩论比赛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解释太平天国性质界定的原因,教师可以开展辩论赛。在课堂中,首先,教师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了解,做好辩论赛小组成员的安排,使每个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历史综合能力等具有一定的差异。其次,教师向学生设定辩题“太平天国运动是否为一场纯粹的旧式农民运动?”再次,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正方和反方。之后,每个辩论小组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辩论材料的整理,为辩论赛的开展做准备。最后,学生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开展活动,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四、注重历史观讲授,形成正确史学观念
        在以往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设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讲解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和观念。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多元化史观。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等,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有人说是血腥的殖民扩张带来了时代的发展,对此你怎么看?”“通过对欧洲殖民扩张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成爱好和平的观念,同时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显然,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殖民掠夺进行思考,能够实现正确的历史观念教学,让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形成在唯物的唯物史观统领下,多角度认识“欧洲殖民扩张”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对于整个教育体系发展也是非常重要,关系着未来历史学科发展和学生未来规划。改革过程也是非常艰难,是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促进的。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以此为基础进行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也是教育发展的选择。在改革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以期改革效果达到期望目标。
        参考文献:
[1]关飞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75.
[2]高月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3):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