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反思是一种站在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教学行为的能力。分析和反思新教材特点,反思教学现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反思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学会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向研究型学者转型,而且更能促使我们变得有智慧、有深度、有见地。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科素养 构建 优化
1.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更要全面的提高人文素养。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即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人”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即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在新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课标的要求,本節课在设计的时候,始终立足于学生,基于学情,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采用主题式教学,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选择,层层推进,由感性到理性,最后形成情感的共鸣,努力做到有形有神,学生有思有得。
2.反思过程,优化教学过程
(1)立足于学情,以生为本,互动生成
新基础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新型课堂,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通过学生的互动生成,实现教学目标。而摸准学情是教学有效的基础,因此首先必须立足于学情,才能真正做到互动生成。高中的学生,学习已经有了自己一些固定的模式,一般比较被动。如何有效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确有难度。但我们也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富有表现的欲望,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表扬。我们可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来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在立足于学情的前提下,让学生动起来,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了。因此,本课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选择,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材料的解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时间,还空间,还提问权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我们的学生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这反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思维的碰撞,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而这时老师就要做好课堂的“放”和“收”,对于生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真正把知识变成学生内化生成。
要实现互动生成,教材的处理也是关键。传统的教学都是就知识讲知识,问题细碎化,整结课没有结构,没有灵魂。因此,我采用了大问题的引导,将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教学生运用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形成对整堂课的整体认识,内化生成,学会学习。
(2)史料教学,关照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它具有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发展性四大特点。
“人”是目的,因此努力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建立历史意识,最后形成价值的引领,让学生成事成人,才是我们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所在。尊重历史是建立在证据上的思考。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精心选取了一些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论从史出,由史导论。如: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设计了三则材料,通过材料,学生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认识了蒋介石集团的本质,在此认识重庆谈判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照现实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历史教学最终是要成就学生,明辨是非,塑造人格,胸怀天下。因此,在立足于课标的前提下,通过主题式的教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选择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大义和民心向背。联系到现实的海峡两岸,让学生更明白在民族大义面前,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材料讲述战争的残酷和灾难,培养学生对于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最后形成健全的人格。珍爱和平,热爱生命,胸怀天下。肩负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3.反思不足,找到提升点
(1)整节课的前半部分的预设和最后生成没有一样。前半部分,课堂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热情不高。反思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预设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兴趣点的关注,没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如课堂开始的导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课和旧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的双向教学活动。但设计的导入过于平淡,通过图片展示抗战后的中国战争带来的创伤,得出人民的心愿是和平,再引入到内战。高中的学生还是更喜欢直观生动,或者有趣的话题,所以没有很好的热场。重庆谈判应是本课的第一个冲突点,但也显得过于平淡,学生并没有激烈的讨论。主要还是问题的设置,没有层次感和多维度,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造成了只有个别的学生发言。这样就无法捕捉到所有资源,进行生成和深化,所以是第一个冲突点显得过于平淡。也就造成了整堂课前半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不够活跃。
(2)小组合作开展不够有效。整堂课下来,仍然有些学生并没有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方面是借班上课,学生不熟悉,但更重要的还是小组的开展不够到位。主要问题在,小组的分工任务不够明确,设置的问题没有梯度,所以部分学生就被架空。还有对于小组合作完成情况的反馈,不够及时,也没有奖励的措施。所以学生的热情就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3)教师作为推进者,没有形成有效的动力系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应该是主导。新课程理念下,强调的以生为本,并不是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整堂课的推进,学生的内化生成,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整堂课下来,感觉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对于情境的创设,如何形成思维的冲突等做的还不是很好。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还不能做到很有效的捕捉和深化。在整堂课的推进中,无法做到收放自如,有些知识点有些拖沓,最后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
[2]沈文钦,Timothy G.Reagan,Charles W.Case,John W.Brubacher著.成为反思型教师.沈文钦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下),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