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花自盛开——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师生关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吴小铁
[导读]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和课程改革的发展决定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
        摘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和课程改革的发展决定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如何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困惑。本文从创建创建情景,激发兴趣 ;投入情感,开拓创新;课堂提问,难易适当;问题设置,宽窄有度四个方面,诠释新课程改革下,一般普通高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师生关系  构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对教师方面,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正确把握课堂主导性主体——教师和发展性主体——学生的相互关系,把教师始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指导活动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独立行为的人和自觉的、有自我意识的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学,乐于去学。而作为一般高中,生源质量,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较差的学生,如何去构建这种师生关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经历中,得出以下几点感悟,仅供参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并发挥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包括课堂上的个别发言小组类的。讨论交流以及小组之间的思想碰撞的,因为有了表达的机会,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感到欢欣和鼓舞,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录像、电影、图片、文献资料等来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碰撞与冲突》那课时,我会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美术作品,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和鉴赏这些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画家在创造这些作品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然后进入新课教学,请学生依据相关信息描述历史事件,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扮演历史人物角色。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争着参与。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就成为了历史课堂中的参与者。
二、投入情感,开拓创新
        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学要从固化的朝代更替中解脱出来,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爱好,总是千方百计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

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渊博的史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打破砂锅问到底,主动去探究问题。比如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三宋代商品经济这部分的时候,会讲到古代的四大发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课堂提问,难易适当
        如何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一方面,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比如通过观察、调查、考试、作业情况等来了解学生表述能力、思维能力等,以此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比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一《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中提出三个问题:1、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哪些?按时间顺序排列。2、哪一成就最为关键?3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提问时由简到繁、有易到难阶梯式的问题,使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启迪他们的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视野。
四、问题设置,宽窄有度
        在有效课堂的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性程度关系到问题的思维质量的高低,影响提问的有效性。开放性问题一般都是指拓展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知识、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起思维的动力,从而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比如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明朝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要早,而造成的影响不如新航路开辟的大呢?学生众说纷纭,最后向目的性质上靠近,学生也能理解。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固化,让学生从性质目的等方面思考,那么显然很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种设问的方式我们教师要尽量减少。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全新的要求,教学相长,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和尝试,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同学们学习历史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处理课本知识、材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会取得质的飞越。师生关系将会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耿祝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构建融合的新型师生关系【U】.文教资料,2010。(12):146-147.
【4】王潮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打造高效历史课堂【U】.新课程学习,2010,(8):118.
【5】罗新莉.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尝试【U】.中小学教育,2010,(1),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