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陆明
[导读] 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已经被纳为中学的一门重点课程,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摘 要]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已经被纳为中学的一门重点课程,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中学生存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并提出与之相应的策略:社会要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要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点这一重要使命;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模式。       
        [关键  词]  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策略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应受到重视。思想道德的营养不良对人的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样。他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素质。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政治上,中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不高       
         因为我国的国体、政体、机构设置等这些政治知识已经被纳入中学生的政治课本中,而且成为升学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大部分中学生对我国的国体、政体、机构设置等都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但是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加之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多的只是索取,不讲回报,缺乏责任感。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但很少有学生喜欢看新闻和焦点访谈等节目,他们更喜欢追电视连续剧,关注歌坛明星,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有待加强。       
         (二)在思想上,部分中学生存在价值功利性倾向       
         因为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等这些内容都纳入了中学生的政治课本中,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整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由于社会上一些舆论媒体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部分中学生不再以成绩优异、品行优良为荣,而是将吃、穿、用等方面的高消费作为荣耀的标准,家庭状况较差的中学生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他们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也在减弱,总体来讲,中学生的价值观有待提高。       
         (三)在道德上,中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行不合一”现象       
         他们对志愿者活动、公益事业、拾金不昧、远离网络游戏等道德品质的认同度很高,但并没有将这种品质发扬光大,坐公交时,仍有一部分中学生没有为老弱病残者让座;校园里仍然存在随地吐痰的现象,教室墙上有很多脚印,还有中性笔写的字,部分中学生一到星期天就去网吧玩游戏。一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的呵护无微不至,不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他人的感受,宽于待己、严于律人,所以中学生的道德观也有待加强。       
         二、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成因       
         (一)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从每年上网人数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人们对网络的喜爱程度。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查阅资料与亲戚朋友联络,网络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学习和情感交流。网络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中学生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拓宽学生思路。但是互联网上接受和传播的信息具有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另外,在虚拟世界漫无目的地游走影响青少年的注意力,沉溺于网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长对学校过分依赖,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学校。由于父母工作忙,他们只能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怎么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很少抽时间跟孩子聊学校的事,很少关心孩子的功课。殊不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形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评价太过极端,他们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却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发展。孩子只负责学习,家务活全由父母代劳。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既不能使孩子独立照顾好自己,平时课本上学到的发扬传统孝道文化也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干家务活,最终影响孩子的独立和道德行为的落实。       
         (三)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无力       
         1.应试教育下,分数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而且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且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组织一些与思想道德方面有关的实践活动,一味地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书本层面,对学生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和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逐渐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我国未来社会整体素质的发展。必须要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乐观向上,有信心地迎接未来挑战。学校和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此外,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要素要互相配合,社会的良好风气和家长的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和强化。       
         参考文献:       
         [1]吴彩平.县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郭城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廖旺.新媒体对高中德育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张润新.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聊城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