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香相伴 为生命着色——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陈俞求
[导读] 童年的阅读经验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童年的阅读经验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如何帮助学生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在课内引导学生  研读文本之功,还要有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之力,让学生既会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能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促进自己人文素养的提升!
        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实际阅读中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很多方面: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太明确;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常常停留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书目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力求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探索能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为其提高语文素质夯实基础。
        一、激发兴趣,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学生!我在班级中进行了阅读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阅读,但多数学生读的是流行小说、漫画、卡通等快餐文学,他们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儿童读物的学生极少。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呢?我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思考后决定: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一)、抓准兴趣点,以“趣”激读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能让学生对阅读的材料感兴趣,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努力寻找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妙用偶像,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为了营造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氛围,我把学生感兴趣的作家、漫画家郑重地向学生介绍,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北猫、杨红樱、伍美珍、唐家三少、黑背和他们的作品《长袜子皮皮》系列、《米小圈》系列、《五三班的坏小子》、《超级市长》、《女生领地的捣蛋鬼》、《男生都是挨整的命》、《斗罗大陆》、《黑背启示录》、《这个张飞有点黑》陆续走进班级,走进学生的视野,他们本来就喜欢轻松、幽默的文字与画面,当看到老师理解自己推荐阅读自己偶像的作品时,热情马上剧增,迅速埋头进入阅读,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偶像的力量,新鲜的文学给养,有效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孩子们喜欢实践他们阅读到的趣事,乐于画下学习生活的小事并与伙伴分享,又以此加深了对阅读与表达的兴趣。
        2、搭建平台,燃烧学生读书热情
        为构建书香班级,我们成立了班级图书角,课间向学生开放。图书的来源一是班级购买,二是学生捐赠。这样解决了学生有书可读的问题。虽说书常读常新,可总得与时代的阅读跟上脚步呀。如何解决能及时阅读新书的的问题呢?我们设立了班级图书交换空间,让学生互相交换阅读新书。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书籍,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小小读书角,作用却不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勾起了他们脑中“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二)创设氛围,养成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与质量,除了学校每周一下午的课外阅读时间以外,班约约定:学生每天抽时间朗读15分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悦目悦耳悦心。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还在课后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交流读书感受。同时班级也每周举行一次阅读之星评比,在自由选书权的激励下,孩子们更积极进行课外自主性阅读。
        或许每天的阅读时间很短,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学生坚持不懈,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找阅读点,据文拓读
        语文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让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
        一篇教材中,要找到拓展点其实并不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我发现有六个途径可以找拓展点:1、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2、表现手法;3、课文背景;4、课文原著;5、课文作者;6、文本空白处。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进行拓展点的选择、确定。
        我在教学《掌声》时,以相同主题为拓展点,引入了《恰到好处的掌声》,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鼓励与肯定的魅力,同时引导孩子们讲出自身经历,切实体会得到赞赏与肯定的喜悦。
        抓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也是我常常选择的拓展方法之一。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灰雀》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思考“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是怎么想的?你猜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恰到好处激活学生课外储存,有效地“补白”,对促进学生感悟文章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探寻方法,依“法”导读、融合
        伏尔泰认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经过一个学期的反复阅读实践,我和学生归纳出几种适合我们的阅读方法: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摘录法、批注法。在语文课堂上,我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在课后及时指导学生将课内归纳出的一般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把一般方法和“个性”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再根据不同文章采用适当的方法阅读。
        让学生运用方法去阅读,又从阅读中领悟、总结出新方法。如此不断循环往复,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逐渐找到、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三、导航阅读,让书香为生命着色
        高尔基曾多次说过:“每一本好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儿童读一本好书,能受益非浅,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但读一本不健康的书,就会毒害他们的心灵,甚至会毁掉他们的一生。
        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融成一个整体,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以课堂为核心进行恰如其分的拓展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阅读中拓展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为学生生命着色,引领学生高效阅读,提高学生语文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让我们努力引领学生读经诵典,悦目悦心,丰盈生命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