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教设计与优化 ——以《凝聚法治共识》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章 彦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学生道德、法治素养为教学根本,育人以实现4.0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学生道德、法治素养为教学根本,育人以实现4.0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核心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其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以思辨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生活,将知识内化于心,让素养外化于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教设计 优化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品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本文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第二目《凝聚法治共识》学教设计为例阐述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一、学教设计内容上把握“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涵
学教设计不同于以往教学设计,从学生立场考虑对整堂课的处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体现“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突出知识传授的同时对社会意识形态下德育的渗透与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素养下的学教设计要重视“观念、思维能力、创新品质”培养,对学教设计中对相关核心知识处理。基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可将教材内容和学教设计进行分类模块整合,以此让知识与情境更加明晰。
        《凝聚法治共识》一课内容与核心素养契合点

如上基本囊括了该节全部知识点,我们将其划分到核心素养下四个维度之中。如《凝聚法治共识》中对政府作用理解,法治政府含义把握,政府厉行法治做法的认同属于政治认同范畴。所谓“认同”首先指学生对该项目理解态度,必须要渗透于具体教学案例之中,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达成目标。以2018年10月重庆公交坠江案贯穿整堂课,对该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四个不同阶段:指责与公交车相撞的红色轿车女司机——臆断公交车驾驶员疲劳驾驶——谩骂抢夺方向盘的刘姓乘客——斥责同车乘客的冷漠逐一解读,层层分析,让学生在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感受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对人民负责,法治政府要求政府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厉行法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所谓“理性精神”指“公平、公正和科学”精神素养,本课将“法治和德治”化为培养理性精神的有效载体,它们之间本身存在着辨证关系。“法治意识”是“理性精神”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尊重、了解、守护和运用。基于案例分析后,最终要学生将法治意识培养践行到具体行动中,“法治观”和“践行观”凸显政治参与的核心素养。
        二、学教设计策略上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要求
(一)注重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课程内容的精华。尽管当下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要实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核心素养立意,但核心知识始终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本课中,“建设法治政府作用、意义”和“厉行法治要求”无疑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关于建设法治政府可从两方面实施突破:一是借助微课,向学生阐述政府依法行政要求、重要性和政府作用。新颖的微课教学远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分为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个角度对如何实践“厉行法治”要求进行分析,在头脑风暴中形成对厉行法治如何具体操作认识。重视素养立意并非忽视基础知识,尤其九年级学生,面临学业考试,对核心知识需要一定讲解、记忆、指导。
(二)凸显思维能力
重视核心知识不是“生态课堂”本质。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要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深入角色内心世界,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引导思想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情境设置来加强对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素养。
本课学教设计上以重庆公交坠江案为导入,设计了默哀环节,全体师生对事件遇难者集体默哀30秒,让学生对该事件形成感性认知,为后续理性分析做好伏笔。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1,2)形成思维跃升,指导学生寻找车况受损严重、现场人们着装厚重、女司机穿着高跟鞋等信息,由此可从各种细节中挖掘,如:从着装推测天气,从而感悟救援难度大。教学情境设计中,师生对话最能进行思维训练,在追问之中,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得到不断延伸。如:
①“全面法治社会建成”靠打造法治政府够不够?为什么?
②网络上出现不同声音,请谈谈你看法。
③随着真相披露,有人引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以此指责同车乘客。请说说你的理解。
追问③,学生之间形成两种截然不同观点。教师要让学生转换角色,站在同车人角度,开展辩论。为此又引述一则案例《小偷逃跑摔死追贼者将被起诉 检方尚在审查起诉中》让学生认识到凝聚法治共识从公民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强化“德润天下,法安人心”,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要将学生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学生通过课堂所学运用于身边案例中,懂得依法维权,达成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三、学教设计优化上深化“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
在政治认同培育中对“法治政府”知识应当采用问题式,如“根据自己理解,谈谈你心中法治政府是怎样的?”。整个学教设计中,活动要与知识同构,知识要与素养对话,知识落实要指向核心素养。总之,渗透法治中国需要国家、社会、公民齐心协力,发挥道德与法治作用。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与渗透在学教设计与优化上有可操作性,只要我们在学教设计内容上把握好核心素养内涵,策略上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优化上深化核心素养培训,并对社会生活典型案例挖掘,核心素养一定会在课堂之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16(10):85-85
[2]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2014.3
[3]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陶坤杰.东北师范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