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松溪环境监测站 353500
摘要:在当前的现状下,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成为保护各地环境的必要举措,且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加入到了监测领域。然而,环境监测工作包含复杂的因素,想要使环境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不能够欠缺最根本的质量管理举措。各社会监测机构通过施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从而提高环境监测整体质量,为各地环境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提出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中现有的质量管理缺陷,并据此给出改进环境监测质量的可行思路。
关键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近些年以来,环境监测工作日益受到了很多地区的关注。探析此种现状的根源,就在于遭受污染的各地环境亟待受到整治。通过展开综合性的环境监测工作,对于潜在的土壤沙漠化、水源与空气污染、随意采伐以及其他的环境污染现状能够予以及早的判断,并且给出有效防控与整治环境的方式[1]。由政府部门下属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活动的单一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要求,国家也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无论是政府部门下属的环境监测机构或是社会环境监测机构,都要致力于妥善管理各项日常监测工作,避免遗漏环境监测的关键数据,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得出可靠的监测结论。
一、对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宗旨就在于保证良好环境质量,运用监测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实现最大化的环境保护效益,避免各地的环境破坏。从现阶段的总体趋势来看,开展环境监测的举措已经日益受到各地的重视,并且作为环境监测部门也在逐步尝试智能化的监测设备引进。环境监测机构通过进行定期性的当地环境数据采集,确保达到最大化的环保效益,对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也能做到及早进行判断与识别[2]。
然而应当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各实验室为了抢占市场,必然会将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这就会给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带来极大的挑战。且环境监测工作本身涵盖很多的监测技术操作,技术人员如果未能做到科学操作以及正确操作现有的监测设施仪器,那么很易导致出现失真的监测数据现象。在情况严重时,缺乏精确性的环境监测数据还会造成监测部门给出错误的环境整治方案,阻碍当地的环保举措顺利推行,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由此可见,做好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加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提高其监测质量水平,进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效益,保证优良的当地环境质量。
二、社会环境监测工作现有的质量管理缺陷
(一)环境监测领域欠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
环境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是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实验室开展标准化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素质以及法律意识都影响着监测数据质量。社会监测机构中,监测人员的技术水良莠不齐,专业素质高低不—。有些监测人员缺乏采样、分析等专业的环境监测理论知识和技能,没有质量控制意识,甚至抵触质量管理工作,在监测过程中敷衍、不负责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监测人员法律意识淡泊,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惜铤而走险,数据弄虚作假,使监测结果严重偏离,最终导致错误的监测结论。专业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他们往往为追求更好的待遇与薪酬,不断更换工岗位。
此外,某些环境监测机构倾向于简单进行环保样本的采集,并且仅限于遵循特定的流程来分析样本,因此无法做到有效培训环境监测人员[3]。环境监测领域的从业人员如果未能得到最佳的培训机会,则会导致此类从业人员很难应对智能化的环境监测业务趋势,同时也无法运用正确方式来操作相应的环保监测设施。环境监测工作只有依赖综合素质较高的监测技术人员,监测工作才能得以有效的开展,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二)环境监测机构未能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设施
环境监测设施是否达到较高的智能化水准,关乎监测数值的精准程度。目前,很多环保机构停滞于运用原有的监测仪器,对于引进环境监测的智能化仪器表现为排斥态度。这主要是由于,引进全新的智能化仪器将会消耗较高的资金成本。但是实质上,环境监测机构若能认识到先进监测仪器的重要价值,则可以明显简化现有的监测操作流程,避免繁琐的取样操作以及分析操作。
(三)忽视构建完整的环境质量监管体系
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规范各项环境监测操作,尤其是涉及采集与分析当地的环境样本。目前的环境监测领域中,很多社会监测机构未能做到将现有的环境监测事项纳入全面监管的视角,其中根源在于环境监测领域缺少可行性较强的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由于欠缺科学的环境监测监管举措,造成了体系化的环境监测监管缺失,环境监测工作整体上呈现散漫与随意的状态。
三、探析改进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具体举措
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同时,逐步优化质量管理的相关举措。例如近些年以来,很多地区都在逐步创建应急性的环境质量监管模式,从而将应急管理举措贯穿在环境监测的各个重要阶段。除此以外,环境监测机构还应当善于辨别潜在的环境质量风险,对于目前已经发现的环境质量风险予以积极应对,在环境监测的日常实践中,推行有效的监测质量管理,主要体现为如下举措:
(一)构建环境监测工作监管机制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该在运行有效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工作监管机制。环境监测工作如果缺少了实时性的监管,则会出现较差的环境监测实效。通过不断的发现和分析问题,及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在自我监管的同时考虑到整个监测系统的实施,切实规范每一个监测人员的监测行为,确保质量控制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保障环境监测质量,对于环境质量事故也能予以有效的避免。
例如建立“奖惩”制度,对违反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测人员通过通报批评与罚款等方式给予严肃处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的现象;对于按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规范操作的监测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相关质量管理措施能更好地落到实处,不断优化监测机构质量管理。
(二)培育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环境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专业技术人才是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环境监测机构对现有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待遇与薪酬要予以适当增加,避免流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员工培训,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各阶层的员工进行现场专业培训,在目前智能化手段运用于环境监测的背景下,还可以在在人才培训中融入信息化的措施,进而保证了有序开展相应的远程人才培训,并将培训纳入考核,对在工作中有进步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监测人员敷衍、不负责的现象,环境监测质量将会得到更多的保障。
(三)加大监测设备投入,加强设备管理
监测实验室不仅仅依赖于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往往还取决于仪器设备的好坏。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要重视监测设备的投入,做好监测、采样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对已经老公和淘汰的旧设备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从当前的环境监测领域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手段已经能够用于辅助开展各地的环境监测工作。为此,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购置信息化的环境监测设施,提升环境监测的业务水准。
要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由专门的科室或人员对仪器进行统一管理。根据仪器设备使用的目的和其计量特性制定周期性检定/校准计划并组织认真实施,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溯性。室内大型仪器要由专人负责日常维护与保养,外出监测设备也要由专人统一保管,定期做好维护与保养,加强对保用频率较高的采样、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做好相应记录,确保监测仪器设备的准确度。
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对于消除环境污染以及保护各地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但从现状来看,很多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由于欠缺最根本的监测质量管理,可能会导致监测结果较大的偏差,这不仅关系到监测机构的水平,还上监测结果的公正性,甚至引发明显的环境问题。所以为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公正性,必须加强社会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真正的各地环境管理环境监督执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关羽.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68.
[2]侯卫东.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130.
[3]韩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绿色环保建材,2019 (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