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交通在城市路网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王华娟
[导读] 摘要:众所周知,对低碳交通进行建设,被视为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基础。
        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  400015
        摘要:众所周知,对低碳交通进行建设,被视为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基础。文章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开篇便简单介绍了低碳交通的内容,随后围绕路网规划中低碳交通的应用展开了探究,内容以明确各要素联系、调整路网密度为主,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给有关人员带来积极影响,使路网功能和价值得到实现。
        关键词:城市路网;绿色出行;低碳交通
        前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路网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传统理念为指导所开展道路建设工作,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这并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低碳交通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推广的,事实证明,基于低碳交通所开展路网规划工作,既保证了规划质量,又使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一、低碳交通概述
        低碳交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低污染、低能耗与低排放。近几年,不断发展的经济,加快了汽车时代来临的脚步,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数量大幅增加,对道路进行新建的导向,逐渐由行人需求转向机动车需求,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凡事都应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私家车持有率的提高,虽然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却也引发了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问题,以BOD、POD为代表的低碳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在路网规划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1]。除此之外,组成低碳交通的要素,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正是在多种要素的引导下,城市才被打造成为有机整体。从古至今,对用地进行规划的原则都是对功能相似、相同的土地进行整合,因此,对连接街区的路网进行规划与构建,自然很有必要,有关人员可将公交站打造成为系统核心节点,真正做到无缝衔接各要素,所形成出行方式,自然更加安全、环保且舒适。
        二、路网规划中低碳交通的应用
        作为兼具技术性、政治性和经济性的任务,路网规划应以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对道路建设政策加以体现。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以下内容应当引起重视:
        (一)明确各要素的联系
        日益扩张的城市,往往会制约着交通的发展。二者所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较差的可达性、过长的出行距离,给道路亲和度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其二,大尺度交叉口的存在,提高了过街难度,出现交通事故的几率也有所增加。只有为车辆顺畅通过提供保障,尽量减少等待在交叉口的汽车数量,才能使上述矛盾得到缓解,却会引发通行效率下降的情况。对路网进行规划和调整,其目的主要是对文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


        解决方式主要是以小街坊特征为依据,确定相应道路断面,使路网具备更加良好的可达性,随着出行距离被缩短,不仅所形成尺度更加符合人行空间的要求,城市肌理也更加完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将公交作为城市发展导向,将公交打造成为出行的首选工具,对旅游线、联络线和骨干线进行协调,保证系统运行高效且紧凑[2]。在此基础上,有关人员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用地开发给交通带来的影响上,只有保证出行导向便捷,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等城市内部常见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能源消耗也会有所降低。建设方式如下:首先,对公交系统进行整合,将出租车、轨道交通等模式涵盖在内;其次,对用于中转的枢纽进行设置;最后,将公交的优先等级进行提升,使其承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对慢行交通进行推广也很有必要,有关部门应鼓励居民对慢行的公交方式加以选择,尽量避免大量消耗能源的情况出现,这里的“慢行”,主要指的是步行、自行车,这就要求有关人员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完成对街道空间进行设计的工作,给予慢行一定的出行和停车优先权,只有这样居民才会主动对该方式 加以选择。
        (二)调整路网密度
        无论是城市发展策略,还是严峻的生态环境,均对路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路网规划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实现。研究表明,导致交通矛盾愈演愈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无差别复制街区建设模式,现行规范未得到贯彻落实。由道路密度监测所形成报告可知,城市路网所呈现出的发布态势并不均匀,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通常存在较高的路网密度,由此可见,给路网密度带来影响的因素以经济水平为主,与此同时,不同密度所对应街区的尺寸,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居民出行特征也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要想使交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关键是对支路网的密度进行增加,再对路网细节进行完善,将街区给交通带来的隔断影响降至最低,利用支路对主路进行划分,使其呈现出组团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路径选择更加丰富。交通秩序良好的城市,通往拥有≥ 2的路网密度,因此,在对路网进行规划时,有关人员以低碳交通为指导,尽量缩小所在城市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对于需要开发大型住宅区的街区而言,有关人员应严格按照街区尺寸,对主路和支路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小街坊、窄断面的格局,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下,实现路网可达与城市多样的目标,出行所需时间被压缩,给空间尺度适宜性所带来的影响,往往直观而深远。另外,灵活、便于组织的特征,为路网容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交通流所呈现出的分布情况,自然更加均衡,这一点也需要引起重视。
        结论: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作为使交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的对策,低碳交通代表着全新的时尚和文明,具备其他出行方式所不具备的舒适性、便捷性,以此为原则对路网进行规划,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其二,提高空间的宜居性。
        参考文献:
        [1]何小洲,占芝杰,刘超平,等.大城市建成区支路网规划改善提升策略[J].交通运输研究,2019,5(05):70-78.
        [2]宋捷,李倞,王思元,等.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绿廊路网”规划模式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9(03):103-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