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施工处理技术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杨婷婷
[导读] 摘要:岩土勘察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是全面了解工程地质情况、编制施工方案的主要依据,岩土勘察质量与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疆圣峰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  830000
        摘要:岩土勘察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是全面了解工程地质情况、编制施工方案的主要依据,岩土勘察质量与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为建设优质建筑工程、不断提升工程岩土勘察质量,本文对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内容与施工处理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技术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施工处理技术;运用
        一、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内容
        1.水文地质勘察
        在建筑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环节,应重点勘察工程施工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水文地质情况,如地下水流通情况、地下水位高度等等,为后续工程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详细、全面的水文地质信息,将其作为设计依据。同时,应在已知工程水文地质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地下水在流通过程中,对周边岩土体、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与具体影响,提前评估所存在的施工风险,并针对性采取问题解决措施。例如,勘察地下水位的涨幅情况,在地下水位过高,或是与基坑/地基底部间隔距离过短时,如若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在工程后续施工中,有一定可能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基坑滑塌等施工问题。因此,需针对性采取降排水措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也需综合分析水文地质信息与工程施工条件,从施工视角出发,全面分析地下水对工程施工质量所造成的影响。以某建筑工程为例,基础持力层为膨胀土层,受地下水影响,有较高可能出现胀缩现象,进而对地基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同时,地基基础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将对地基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持续造成侵蚀影响。因此,应适当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性,提前思考基础持力土层胀缩问题,并采取人工降水措施。
        2.岩土地质勘察
        岩土地质勘察工作内容为,对工程施工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地质地貌结构、土层构成要素、变化规律、土质特性、各土层厚度与分布范围进行勘察,在其基础上评估天然地基的结构稳定性与均匀性;对施工场地中所分布孤石等障碍物的具体位置、造型结构进行勘察。同时,对地层中所埋设的水电管网等地下设施的具体位置加以标注,避免在后续施工中对这类地下设施造成破坏;重点勘察工程施工场地及周边区域内,所存在的不良地质因素,常见不良地质因素包括采空区、活动断裂带、软土地基等等,针对性制定施工处理方案;编制、提交岩土地质勘察报告,作为制定基坑及支护施工方案的主要依据。
        3.地震效应评价
        地震效应评价指,采用岩土勘察技术措施,对工程勘察范围内的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并以相关地质对照标准作为依据,合理评价工程地震效应,从而设定工程设计抗震等级。在建筑工程设计抗震等级高于6级时,表面地质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抗变形能力,仅需完成一般地质勘察工作即可。而在地震等级较高、且工程本身抗震性能较为薄弱时,则需额外开展地基加固、弹性防震施工作业。
        二、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技术
        1.地质测绘技术
        地质测绘技术主要由地质测量与绘图技术所构成。在多数建筑工程中,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GPS、GIS等新型地质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地质测量效率及精度。以GIS技术为例,将GIS系统视作为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在计算机软硬系统的支持下,对特定区域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分析、显示与描述。此外,目前应用较为常见的绘图技术为数字化绘图技术,将所测量地质数据导入至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相应绘图软件,对所导入相对较为分散的地质数据进行整合归集,在短时间内即可绘制出直观显示图,立体化、直观化反应不同部分的地质地貌结构,以及具体的地质数据。


        2.勘探技术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环节中,常见的勘探技术手段分为钻探、坑探以及物探。其中,钻探技术指,使用相应机械设备,对指定位置的地层结构进行钻探,直至钻头抵达预定探测位置后,再开展取样作业。坑探技术指,在地表挖开一定深度的探坑,用以揭露各种地质现象。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限制影响,存在勘探周期长、作业成本高等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钻探技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物探技术指,对工程勘察区域内物理场的变化情况与特征进行量测、分析,并结合已知工程地质资料,以推断地质状态。正项级数具有工作空间光、勘察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但对勘察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要求,且无法直接观察。
        三、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施工处理技术的运用策略
        1.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岩土勘察及施工处理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岩土勘察作业质量的同时,也对勘察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物理勘探技术为例,需要勘察人员对所探测地质构造中,不同岩层介质的密度、磁性、导性、放射性等特征加以全面了解,并分析不同岩层介质所存在特性差异而引发的物理场局部变化情况。但目前来看,在部分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勘察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充分发挥各项岩土勘察技术的应用效能。同时,也存在所制定施工处理技术方案合理性不足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加强勘察人员专业素养培训力度,持续丰富勘察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以各项新型岩土勘察与施工处理技术的应用要点、技术原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同时,定期对勘察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考核评审,将考核结果作为岩土勘察工作团队配置的主要依据,建设现代化、专业化与全面化的工程岩土勘察工作团队。
        2.引进先进技术
        目前来看,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开展中,面临着勘察技术种类与手段单一、勘察精度不足、范围较为片面等问题,难以客观、全面描述建筑工程的岩土地质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各项先进岩土勘察技术的应用力度。例如在岩土测验领域中,可选择加强对室外原位测验技术的应用力度,这项技术涵盖静荷载实验、地质监测、波速测验等多项功能,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岩土勘察工作中所存在的地质数据不详细、单一的技术缺陷。在物探领域中,则基于电磁波理论以及电学原理等,加强对重力勘探、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力度。以地震勘探技术为例,向勘察区域地层传播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并对地震波在地层内的传播规律进行记录,分析所产生折射波与反射波的特点,从而准确测定地层分界面的形态、深度与地层岩性。
        3.调查统计相关参数
        在部分建筑工程中,存在工程岩土勘察与施工处理环节衔接程度不足的问题,没有做到对岩土勘察与施工处理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难以科学制定施工设计方案。因此,在工程岩土勘察工作开展前,应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如采集、分析勘察区域的以往水文/岩土地质勘察数据、岩土参数等等,着重分析特殊地基情况。在其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岩土勘察作业,全面分析所存在的施工风险与不良地质问题。随后,根据所存在问题,灵活采取各项地基处理技术,常见基础包括振冲法、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等等。简单来讲,则是将实际施工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为主导,综合选择具体的施工处理技术,确保地基与不良地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结语:综上所述,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唯有合理运用各项岩土勘察技术,精确量测地质数据、全面发现所存在不良地质问题,针对性制定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才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这也是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江甫.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9(02).
        [2]张茂宸.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及施工技术探讨[J].门窗,2019(14).
        [3]李方强.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研究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