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流治理与生态保护及修复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黄德晓
[导读] 摘要: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南宁市水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广西省  530000
        摘要: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河流承载了水资源的来往流通,也是国土面积的主动脉,在生态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布局上发挥了重大职能。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急速发展以及不节制的开发行为,导致我国出现多处河道干涸、湿地消失、生态环境不平衡从而生物多样化下降的多种现象。所以,及时进行河流治理、保护修复生态的行动势不容缓。本文主要就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河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
        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物力,而且加大了对河流的管理力度,同时建立了很多大型防洪水利工程,比如三峡大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运行使用以及南水北调的持续运转。这都提高了防洪抗灾的能力以及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造福了百姓和政府。然而因为大多数的河流治理都是以“防洪抗灾”为主体内容,并不重视全局性,就容易使河流失去生命活力,引发自然灾害和后续污染现象,破坏了河流的自身生态系统。随着治理河流理念的一直变化,人们开始注重河流与人和谐统一的关系。接下来通过整合有关河流治理的案例与资料,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谈论河流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有关问题,分析现如今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河流通常是指陆地表面上常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型天然水道,河流给水生物提供了栖息的生存空间,也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也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水资源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进一步对部分生物生存起到制约因素,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生态文化的良好建立,在人民生活品质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要持续维护生态建设。所以,治理河流的过程中,我们更要重视生态收益,要不断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努力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河流治理和河流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流不断地进行自我演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就比如我国长江中下流部分存在着堤坝险高水流湍急,防洪防灾问题非常紧要的一系列问题,河流主干道变化、崩床或者河床淤积等现象会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水运以及港口周边建设等带来不良后果。最近一段时间,河流治理工作大多只是关注了河岸防洪的能力,更偏重人类的自身需要,不重视河流的生态环境影响,因而使很多河流的自身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长期以往,负面影响累积加大,就会造成很多重大问题。
        我国南方部分河流因为水电开发的程度太大导致了河流内生存环境的缩小以及鱼产数量减少的严峻问题,海河、黄河等部分北方的河流因为水资源匮乏以及水污染原因导致了河流内生存环境的减小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劣变化。淮河太湖区域比较明显的河流问题主要是因为水污染问题引发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西北内陆河区域因为所存水量过少从而引起了进一步的枯竭干涸。整体来说,河流状况为持续的恶化趋势,并且威胁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目前急需根据不同地区的河流特点展开全面的河流生态与保护措施。
        三、河流治理理念的转变
        二十世纪中期,许多欧洲的国家深刻反思了传统水利工程对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并且得出了结论,造成河流隐患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对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开始了对于被损害的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复原工作。早在一九三八年,德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对于河流的生态治理的相关理念。近些年,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水患困扰,一些欧洲国家比如美英就是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比较成功的典范,大多比较早就开始了对于生态治理的相关研究,拥有很多专业的技术和方法。

我国对于河流生态保护修复的认识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九九九年被提出的“大水利”理论比较富有创造性,“大水利”的理念围绕着河流开发与水资源职能、生态环境功能的和谐统一,它强调了河流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流域的舒适程度以及可利用程度,河流的开发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原则。
        四、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1、整体思路
        首先一定要秉持着尊重大自然并且保护大自然的根本原则,整体考虑河流等水域空间、水源涵养区域空间以及行洪、蓄洪区域等空间中不同类型的生态空间的互相交错关系,提高对于这一系列区域的生态保护及修复程度,积极建设河岸周边的绿化,增加亲水性景观的设立。对于生态功能被损坏河流,以及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敏感区域,积极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同时对河流的源头区域进行水源涵养保护,从根源上减少污染。对于受损程度较高的河流流域进行以自然恢复为本的修复保护,对珍稀生物或者保护动物的生活区域进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本的生态修复,通过一系列措施井井有条逐步修复,让河流重焕生机,生生不息。
        2、措施类型
        对于因为水资源开发或者有关工程引起的水质恶化、环境恶劣、生物生存环境减小、生态环境改变等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合理措施规划。相应措施的主要类型有六大类,分别为水源的涵养、河岸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及修复、湿地环境的生态保护及修复、主要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修复、河流水资源的综合治理、河流间的相互连通。
        3、整体布局
        依据我国对于不同地区的主要功能划分将生态区因地制宜进行分类,凭借不同的实际需要,划分出不同的保护修复要求。生态修护的主要思路就是结合起预防保护和修复治理这两者,也就是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不能一概而论,盲目进行生态保护及修复。首先就是要加大对于河流源头区域、水源涵养区域、生态敏感区域的重视程度,对于已经完备的一些生态保护区域进行更具体的保护要求,加牢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
        其次,积极推进海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河流网状体系的河流水系连通及城市活水工程建设。京津冀一体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及修复,加快维护我国湿地的生态功能建设,包括长江经济带湿地、淮河洼地湖泊湿地、滇中高原湖泊湿地等等。对于长江黄河、松花江流域区域的鱼类生物进行其生存地的全面保护治理,针对部分珍稀动物,如中华鲟、扬子鳄和长江江豚等及时进行保护,合理维护生物的多种多样性,创造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除此之外,积极推进我国重点湖泊和珠江三角洲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区域等严重污染区的水环境重点治理修复,一步步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质量。接着也要持续针对大西北区域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在维护现存绿洲的生态环境前提下,进一步疏导脆弱流域,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五、总结
        河流治理要以自然修复为根本,再加之人工的系统性的措施治理,一步步实现“绿水青山”,在治理措施的拟定阶段,注重系统性治理的关键作用,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相互制约关系。
        治理修复河流的生态环境是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在治理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还要多方面考虑综合的因素,虚心向优秀的治理河流典范学习,取长补短,利用别国的经验和思路,再加上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工程学、生物学以及地质学等,从河流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河流利用管理的协调性出发,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二次损坏的前提下治理河流、利用可循环水资源,就可以初步完成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锦辉,赵蓉,史晓新,廖文根,朱党生.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A].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年第4期.
        [2]李杜元.北方河流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浅析[A].水利技术监督,2018年第5期
        [3]王洪杨,张卫军.浅析河流治理与生态保护及修复[A].人民长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