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式热管蒸发段管外流体流动方式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蒋晏平
[导读] 摘要:热管是高效传热元件,将重力式热管应用于污水源热泵系统中,作为水-水换热器,热管管外流体的流动方式对热管换热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且管外流体与管内液滴流动逆流时换热效果要优于顺流。
        南宁市建筑设计院
        摘要:热管是高效传热元件,将重力式热管应用于污水源热泵系统中,作为水-水换热器,热管管外流体的流动方式对热管换热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且管外流体与管内液滴流动逆流时换热效果要优于顺流。
        关键词:重力式热管;流动方式
        引言
        城市污水是一种尚未开发的优良低温余热可再生能源之一。作为污水热利用关键技术之一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其能量输入与输出之比最低1:4,即输入1KW·h的电能,能够得到至少4KW·h的热量,节能30%~75%[1-6]。城市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污垢容易堵塞和腐蚀机组,随着污水源热泵机组运行时间的增加,换热效率越来越低[7-8]。
        热管作为高效传热元件之一具有明显的传热优势[9-10],热管不仅在余热回收、节能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航天技术和散热元件等高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1]。重力式热管是一种在小温差下传递较大能量的高效传热元件,在实际工程中重力式热管的有效热传导率大约为铜的200-500倍[12]。将热管应用到污水源热泵系统中,作为冷热源侧换热器的高效换热元件,将是污水源规模化应用的重要里程碑[13]。而对于应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其换热效率成为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针对热管在污水源热泵系统中夏季运行工况,探索热管冷凝段管外流体的流动方式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1理论提出
        重力式热管在结构上由三部分组成,冷凝段、绝热段和蒸发段。重力式热管和普通热管不同的是内部没有吸液芯,工质循环工作的主要动力是工质本身的重力作用。重力式热管内部没有吸液芯所以工作时具有方向性,蒸发段必须放置于冷凝段下方,工质在蒸发段通过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上升至冷凝段遇冷放热冷凝为液态,液态工质通过自身重力作用沿管内壁又流至蒸发段,蒸发段吸热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冷凝段冷凝放热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如此反复循环工作,实现热量的传递。其工作原理如图1-1所示。
        热管作为污水源热泵系统换热器的主要构件,其传热过程由对流换热和传导换热组成。热管的传热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过程:①热流体与蒸发段管内工质换热Q1;②工质从蒸发段传递到冷凝段的热量Q2;③冷凝段内部工质与管外冷流体的换热量Q3。根据能量守恒,在不计算热损失的情况下:
        Q1=Q2=Q3=mc(T1-T2)=kA()  (公式1.1)
        式中:
        m—蒸发段管外流体质量流量,kg/s;
        C—热流体定压比热容,J/(kg·℃);
        T1—热流体进口温度,℃;T2—热流体出口温度,℃;
        K—热管平均传热系数,W/(㎡•℃);
        A—热管有效换热面积,㎡;—热管冷,热流体平均温度,℃。
        夏季管外污水流经热管冷凝段,作为低温热汇,收集末端热量并带走。对于管外流水的流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与管内液膜流动方向顺流即上进下出,一种是管外污水与管内液膜流动方向逆流即下进上出。文章希望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出哪一种流动方式对换热效率好。
       
        图1-1  重力式热管工作原理图
        2实验搭建
        实验原理图如下:
       
        图1-2  实验系统图
        对两根并联热管在相同工况进行实验测试,实验对象为DN20×2×800不锈钢乙醇热管(1号管)和DN20×2×800不锈钢乙醇(2号管)。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索不同工况下的换热情况。设计1号热管污水流动与管内液滴流动方向顺流,即管外污水上进下出,2号热管污水流动与管内液滴流动方向逆流,即下进上出。采用Agilent34970A数据采集仪和温度计同时测量蒸发段管外流体的进出口水温(T1和T2),用数据采集仪对热管管壁温度进行测量()。蒸发段管外采用清水,辅以电加热作为夏季负荷进行实验测试。
        为对比两根热管在冷凝段流体逆流和顺流情况下的换热量,采用控制变量法安排实验。实验进行了2种工况的设计,第一种保持清水(蒸发段)流量、污水(冷凝段)温度、清水温度一定,通过改变污水流量进行测试;第二种保持污水流量、污水温度、清水流量不变,通过改变清水温度进行测试,具体安排如表1-1所示。
        表1-1  不同冷凝段流动方式的测试实验
       
        工况1污水温度,测试时间在一天的9:00~17:00,污水温度基本变化不大,在17.0℃-18.0℃范围内。如图1-2所示,流量调节过程中保持阀门1、2、3、4、5、6、7、8、9、11、12开启,在实验中保持清水侧阀门11关闭,1、2、3、4、12阀门全开,污水7、8阀门全开,通过调节阀门5、6、9、10调节污水流量的变化。工况2具体操作和操作1温度控制程序一样,对污水侧阀门5、6、7、8、9、10进行定流量开启,对清水侧阀门1、2、3、4、11、12进行清水流量的调节。工况2对各阀门调节稳定后,保持不定,对电加热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改变温度测试。记录不同工况下的水温即热管管壁温度的数值,并进行计算。
        3实验结果分析
        对上述实验测试温度数据,采用(公式1.1)进行计算,单一改变蒸发段进口温度,对热管蒸发段管外流体传热温差、蒸发段换热量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曲线图1-4和1-5。
       
        图1-4  不同蒸发段水温下传热温差规律
       
        图1-5  不同蒸发段水温下蒸发段换热量变化规律
        根据图中可以得出结论:
        (1)随着蒸发段进口水温的升高,换热量趋于稳定上升,且逆流工况下蒸发段换热量大于顺流工况,提升约7%~19%。
        (2)随着蒸发段水温的升高,蒸发段换热量相应增加,且增加幅度由小变大。
        分析原因是管外流体的换热情况受到管内凝结方式的影响。竖直重力式热管中冷凝段管内的液膜在冷凝段顶端厚度基本为零,由上到下逐步增加,冷凝段出口处最厚,此处认为膜状凝结。
        ①管外冷凝段水流方向与管内液体流动顺流时,即热管冷凝段管内液膜增长方向与管外污水流动方向一致,污水入口处污水温度较低,入口段液膜厚度几乎为零,导致入口段冷凝量较小;出口处的冷凝量随着污水温度的升高也相应减小,导致整个过程液膜厚度较大,冷凝段的导热热阻增大。液膜厚度不均匀,也导致整个冷凝段的热阻大,传热系数小,换热效果不佳,从而影响整个系统换热效果不佳。
        ②管外冷凝段水流方向与管内液体流动逆流时,热管冷凝段内液膜增长方向与管外污水流动方向相反,入口段液膜厚度最厚,此时污水温度较出口低,冷凝段内液膜的厚度减小方向和水温升高方向一致,因而冷凝段的冷凝量大,液膜厚度均匀且薄,冷凝段的热阻减小,换热系数增加,热管的传热量和壁温也相应升高。因此为了在实际应用中获得较大的传热功率和较高的壁面温度,应该尽量满足热管冷凝段管外水流方向与液膜下降方向逆流。
        4结论
        (1)通过实验,热管冷凝段管外流体流动方式对换热量有影响,热管在夏季污水工况下运行,冷凝段管外流体与管内液滴流动逆流时,换热量比顺流时提升7%~19%。
        (2)因为热管管内液滴的不均性,竖直重力式热管中冷凝段管内的液膜在冷凝段顶端厚度基本为零,由上到下逐步增加,冷凝段出口处最厚,为了在实际应用中获得较大的传热功率和较高的壁面温度,应该尽量满足热管冷凝段管外水流方向与液膜下降方向逆流。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J].山西电力,2004(03):66-68.
        [2]史立山.中国能源现状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J].可再生能源,2004(05):1-4.
        [3]王庆一.中国能源形势评估[J].能源政策研究,2003(1):35-41.
        [4]王庆一.我国节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能源政策研究,2003(4):49-54.
        [5]韩启德.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J].建筑与发展,2009,(11):3.
        [6]杨德福.沈水湾污水处理厂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J].建筑节能,2011(12):47-49.
        [7]吴荣华,孙德兴,马广兴.城市原生污水冷热资源水参数特性与应用方法评价[J].可再生能源,2005(5):39-43.
        [8]刘志斌.污水源热泵系统防阻塞装置工作特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9]李炜征,邱利民.低温热虹吸管的设计[J].设计制造,2004(2):23-26.
        [10]庄俊,张红.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周峰.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机理及其换热机组工作特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
        [12]Negishi K,Sawada T.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an inclined two-phase closed thermosyphon[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1983,26(28):1207-1213.
        [13]蒋晏平,林真国,纪鹏磊,于祥磊,康侍民.城市污水冷热资源规模化应用探讨[J].建设科技.2012(21):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