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全过程中的应用 王承意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王承意
[导读] 摘要: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地下的“生命线”,其与城市给水、供暖、电力、通讯等,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
        中铁六局集团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410000
        摘要: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地下的“生命线”,其与城市给水、供暖、电力、通讯等,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大城市开始修建自己的综合管廊工程,但由于我国工程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修建过程中容易出现工期延长、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全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综合管廊;设计施工
        与其他工程相比,建筑工程具有耗时长、工程量大、不可预见性强等工程特点,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协调性低、计划变通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建设工程周期延长,人力、材料、机械等资源消耗增加。在数字时代,建设工程也应积极转型,通过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来提高工程建设的智能化与便捷性,更合理的改善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一、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在施工设计阶段的应用
        (一)方案设计步骤
        施工阶段的首要环节就是设计阶段,由于城市综合管廊所涉及的管线较多,且都与附近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过程当中,更要注重各管线分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初步设计时,工程设计人员要做好项目背景收集,了解工程所涉及的管线类型,结合工程需要、工艺需要给出综合设计图纸,接下来与施工单位对接,并结合多次实地考察经验,修改图纸中不足的地方[1]。最后通过模型建立,工艺模拟再一次判断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从而降低工程实施风险,最大化提高工程安全性与资源利用性。
        (二)管线设计
        在设计综合管廊的过程中,应遵循城市规划、城市景观、道路交通、管线铺设等设计原则,对于综合管廊而言在设计时,第一,要保障其符合相关的设计标准,第二,要提高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第三,保证整体设计的安全性,第四,要符合管廊后续空间维护需要。对于管间间距而言,除设计特别说明之外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第一,水管、电气架桥、两外壁与墙壁间存在最小距离,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00mm;第二,直管段风管与墙体间也应保持最小距离,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50mm;第三,强电、弱点管线间也应保持100mm的间距,而高低压架桥间则应保持300mm的间距。第四,保证架桥内电缆弯曲部分半径大于等于本身直径的4-6倍[2]。
        另外,要注意管线避让,在遇到避让时遵循:大管为先、无压管为先、水管为先的避让原则,电管、架桥应在水管上方设置[3]。
        (三)管道优化设计
        在完成最初的管道设计布局之后,就可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工作了。工程师可根据总设计结构图纸,与给定设计参数,对综合管廊进行建模工作,运用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的分析功能,结合时间轴建立四维设计模型,来模拟一些管线、架桥的施工情况,以三维视角展示设计方案,从而更准确的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设计漏洞与施工风险。最后由设计工程师与工艺工程师,一起商议调整设计方案,来提高设计方案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三)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一般分为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个方向。
        第一是针对平面设计,首先,要检查通风井、风道口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及其实用性;其次,要根据现有建筑物及将来路面规划,来进行相应的管线铺设,避免重复工程的开展,浪费资源,提高总体设计的协调性。
        第二是针对纵断面设计,管廊纵断面设计与道路相似,要尽量减少土方量,在遇坡线变化处,要满足管线折角需要,以及检修过程中管线的自流排水需要。
        第三是针对横断面设计时,要从整体设计考虑,满足设计规范;接下来从管线使用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方便日后检修工作的开展;最后要考虑工艺安装的便捷性[4]。
        但是在具体施工应用中,也不能完全按照结构设计标准进行施工,需要工程师结合结构管廊设计与管线设计图,拟建综合管廊信息模型,通过三维浏览检查设计中各类管线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是否合理,还可利用navisworks等模型分析软件设定不同参数下的碰撞规则、碰撞类型,进一步进行专业碰撞检测,并对碰撞点、碰撞结果进行分组管理,重新调整结构设计。
        二、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在施工施工阶段的应用
        (一)施工场地协调
        在开始施工之前,工程师不但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施工现场土质、位置情况,还应将相应数据录入信息建模中,通过环境资料分析。来判断初步图纸的适用性,并找出需要重新更改的地方,提高设计方案与现场设计的适应度与工程管理质量。
        如在进行淮南中兴路综合管廊施工时,由于项目现场环境较为复杂,单纯靠二维图纸无法满足整体规划需要,工程师可借助信息模型模拟现场情况,布置现场,并通过数据漫游来检查布置合理性及施工道的通行能力。如图一所示,通过信息模型拟建判断项目现场存在的危险源范围,并提前制定安全辅助措施,提高施工管理的安全性与预见性。
 
        图一
        (二)地下管线迁移
        由于地下管道模型是在管道设计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模型建立好之后,工程师需要分析管道三维模型,并完善管道信息。接下来要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检查,在检查时工程师要参考建筑红线、拟建模型、支护结构模型等,从而找出需要迁移的管线进行标注与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迁移方案。
        (三)施工进度管理
        在基础信息全部录入完毕之后,就可以建立三维动态模型,并按照施工方案给出时间轴,建立四维模型,工程管理人员可通过分析模型拟建立情况来排除一些现场施工风险,找出工程延误原因,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在传统工程管理中,各部门由于缺乏沟通,很容易形成孤岛作业,从而造成工期延迟,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等的问题,通过建立动态分析模型,各部门都能及时在电子平台上检查工程进度,方便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沟通效率。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各部门间的协调性与配合度,为长期运维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通过建立信息模型,能够提高工程施工的可视化管理,为工程运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相对降低了经济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总结;
        随着城市转型步伐的加快,对建筑行业的施工要求也相应提高。通过运用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运维质量,为工程实施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参考,合理设计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做好绿色文明施工。
        参考文献:
        [1]赵盈盈,涂中强.BIM技术在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9,38(35):135-137.
        [2]黄文欢.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全过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7):68-70.
        [3]孙永超,姜月菊,白宇,邓美龙,李忠林.BIM技术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全过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8,47(19):61-65.
        [4]刘超,陈胜.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全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14):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