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助力我国社会发展、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记重拳。所以,下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也是帮助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路径。想要很好地实现这一主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对教学实效性的深入研究则至关重要。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力,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和归宿。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远梦想,必然要靠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实学强干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肩负起民族使命的重任,要从中国共产党壮丽的奋斗历史和理想信念中吸取丰富的理论精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怀揣远大的修身、治国的理想抱负。牢牢把握团结统一的主题,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勾勒出“最大同心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信念。各界人士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需认同并推进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切实关注加强大学生坚忍不拔品质的养成、远大理想抱负的预埋和服务社会的志愿与本领。
2.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学生要成长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才也必然要接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有利于高校把党的政治引领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把党的重要思想方针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立德树人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养成,帮助学生从道德情感认知慢慢内化为情感共鸣再外化成道德行为,这个过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这只有力的舵手长期又稳健地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因此,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育人导向和制度建设,提升教育实效性,使高校大学生主动认知新时代思想、主动构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维,主动认可高校思政课并非只是“锦上添花”。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研究
1.师生双主体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协同教育,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完全做到“知”“行”合一。高校思政课缺课现象普遍存在,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公共课程更是不重视,教师在经过多次干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也只能听之任之。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作用。
2.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适当致使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老旧单一和考核方式片面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教育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不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若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授课,结果定会有所改善。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教学,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增强认同感。思政课教师要学会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研判和分析,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学科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学新秀,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交流借鉴,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术自信得到加强。此外,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找寻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的路径,思政课对当代青年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2.教师要守正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学生价值选择的意见领袖
思政课教师要勇于运用创新思维,突破陈规,设计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思政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思政教师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的价值动向,主动走进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进而实现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新时代,能够主动掌握在青年学生中的话语权,成为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引导者和意见领袖。“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让学生从入脑到入心,从了解到接受,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转化问题”[2],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和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很多手机APP就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授课软件,增加授课内容,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改变以往教师常用的灌输模式,打破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状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随机点名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课程创新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创新
2019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通过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学生想听爱学的“热门课”。这就需要在思政课改革和创新方面下功夫:首先,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将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大事件配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析讲解,融入课堂教学。其次,加强对教学对象的了解以提升课程教学针对性,分析学生特点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再次,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的统一要求后,教师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权灵活应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使思政课教育真正触动人心。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教师要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熟悉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扎实的理论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自信心,在高校思政课堂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上,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陈金龙.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