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孩子最喜欢的课型。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手工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正如一个能干的主妇,烧了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使家人一见垂涎欲滴,胃口大开,这一餐一定会吃得很开心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自身的课前教学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有的老师自己要求学生这样那样,而自己却懒得动手,或是很随便地做一个样子,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随意”,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也粗制滥造,应付了事,实在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另外,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手工课,学生没有材料或准备不充分,再好的教学思路和设计也是在“纸上谈兵”。因而,在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学生的课前准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美术 手工课 引导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看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才是上好手工课的有力保障。要让孩子们自愿准备材料,就要先激发他们的兴趣。卡纸,是手工课中常用的制作材料之一。我故意拿着用卡纸做好的小玩意在孩子们面前“显摆”,孩子们对这些精美的纸工自是充满羡慕与喜欢,不停地问是用什么做的,待看大家都充满期待了,我拿出一袋各色卡纸:“瞧,就是这样一袋彩色卡纸,就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下周我们就要上纸工课了,你能准备这样的一袋卡纸吗?”呵呵,自然是响应者众多了。在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时候再多问上一句“要做出漂亮的纸工作品,老师还用到了剪一剪和贴一贴,你们知道老师还用了什么工具吗?”学生立马就明白了纸工课所需要的材料了,基本不用以前的“催、逼、训”了。果然,到了《会动的小纸人》课上,我一进教室就看到了孩子们得意地挥着手中的彩色卡纸争相恐后的告诉我“老师,我也准备了和你一样的彩色卡纸!”看到孩子们如此高的学习热情,我会心地笑着说:“你们这是爱学习的好孩子!相信这节美术课你们一定会有更漂亮的作品!”
我让学生用这一袋卡纸做了《会动的小纸人》,在课上,我在剪完了小人后,将故意掉在地上的边角余料的卡纸如宝贝般的捡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剪了一朵花再用线条装饰一番,贴在剪好的小人身上。在这时就有学生感叹道“废纸变成花了耶!果然是宝贝呀!”同学们纷纷将自己剪剩的边角余料如宝贝般的装入了袋中。下课后,我发现垃圾桶里被学生丢弃的卡纸边角余料都“不翼而飞”了。准备得卡纸还没用完,我让学生把用过的边角余料都装入袋中,又思考设计了新课内容。
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时下有不少漂亮的圆珠笔戴着好看的帽子,得到了好多孩子们的青睐。好,就用卡纸做笔套。于是,第二节课我又在筒状《会动的小纸人》中延伸出做一个筒状的笔套的教学。
它能把短的铅笔套起来,还能再用一段时间,又能将剩余的卡纸边角余料充分利用起来,多好呀!孩子们非常聪明,略加提示,就知道用各种方法来打扮装饰它:用橡皮泥捏小动物,用彩色卡纸剪贴、用贴花装饰,还有孩子用刚学习的纸弹簧,给铅笔头上的卡通小动物加上了能晃来晃去的脖子,作品非常的可爱。简单、易学、作品效果好,孩子的个性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多彩作品与满足的笑脸,也自然感到非常高兴。
由笔套的制作,我又延伸到小笔筒的制作----其实也是圆柱物体的延伸制作,不过又加了一点笔筒的装饰----前几节课制作剩下的碎纸片派上了用场,用来点缀装饰,既漂亮又强化了孩子们的节约意识。
我让孩子还利用会动的小纸人及带笔套的铅笔进行了一场小小的木偶剧演出,孩子们自编自演,还有配音呢!让教室里充满了欢笑与掌声,站在一边欣赏的我也忍不住加入到表演中。
一袋卡纸做了:一个会动的纸人、一张会跳的贺卡、一个会滚动的玩具、几个笔套、一个笔筒,当然还略有富余的材料,准备在剩下的几节课中使用。用我们的方言话说,连个“渣渣”也没浪费。我认为美术课,引导孩子们巧用边角余料变废为宝是节约与环保意识的养成,可不能带他们养成变宝为“费”甚至为“废”的坏习惯。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除了手工课可以进行课堂延伸外,还可以在传统的绘画课中添加制作的新内容,传统绘画课的延伸课也可以用制作的方式来进行,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材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平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去美化自己的房间,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课外制作其他作品来美化生活。这样可以 天天看到,既可欣赏,又增添了手工制作的实用性,使他们有了自信,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促进。在美术手工课中实现更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制作情趣,拓宽学生想像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拓展美术课堂。要把美术教育的思想性、实用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寻常的资源可以创造出美妙和快乐。生活与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手工课程资源。在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深深体会到,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大胆开发和利用自然、生活的手工教学资源,教师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实施新课程教学,学生不但能更好地提高和锻炼想象力、创造能力,而且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的被激发起来了。曾经有好几位家长不约而同地向我反映,最近他们的孩子对学习美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一回到家就折呀、剪呀、贴呀,一做就是一个晚上或一个下午,还意犹未尽的。但是如何更好的、更巧妙的、更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还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发现,更多的去尝试。但愿我和大家一起,能在这条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手工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J]. 周羽.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