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胰岛素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8期   作者:刘丽萍
[导读] 【摘 要】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法用量以及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合理应用;各种胰岛素;胰岛素的用法与用量 【中图分类号】R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257-02 一般资料以以2019年3月—2020年3月内分泌科800名糖尿病人员为调查对象年龄4岁-80岁。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甘肃庆阳  745000)
 
【摘  要】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法用量以及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合理应用;各种胰岛素;胰岛素的用法与用量
【中图分类号】R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257-02
 

一般资料以以2019年3月—2020年3月内分泌科800名糖尿病人员为调查对象年龄4岁-80岁。中位年龄段(48.7±5.05),患糖尿病病史10-20年男性多于女性。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1型糖尿病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其发病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和绝对缺乏有关。,2型糖尿病其发病除遗传易感性外,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
糖尿病的诊断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和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来确定。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基于空腹血糖水平的糖代谢分类标准。
糖尿病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升高达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普通体水平≥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糖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
(3)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的血糖监测结果。
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两大类
Ⅰ型;多见青少年,一般起病较急,在疾病得到诊断和治疗前可表现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可能以糖尿病酮病酸中毒昏迷或者急腹症为首发病表现,一般从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岛素来治疗,也有部分患者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需要借助血糖监测方能发现本病
Ⅱ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大多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因出现慢性并发症或者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患病,常有家族史
糖尿病的流行病的特点分类
1型及妊娠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以2型为主,约占90%。
2.男性略多于女性(11.1%比9.6%)。
3.民族间有差异,满汉较多(约14.7到15.0%),藏族较低4.3%。
4.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5.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较大,据2013年调查显示,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数的63%。参考文献健康管理师(王陇德)
6.肥胖和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者升高了2倍。BMI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2017年《Prevalence and Ethnic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in2013》资料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与2010年(分别为30.1%、25.8%和39.7%)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较低。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提出的慢性病防控目标,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从基线2614万人,到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达到3500万人和4000万人。

参考文献健康管理师(王陇德)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每位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无论病情轻重都要进行饮食及药物治疗,治疗管理的五个要点:又称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下面着重介绍胰岛素在糖尿病中的治疗: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打胰岛素分为几种,有些人一天打一次,有些人一天需要打2次,还有的人1天需要3-4次,如果一天打一次,胰岛素只能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控制还需要口服药物,一天打2次胰岛素有可能需要同时吃口服药,也有可能只打胰岛素,如果一天使用3-4次胰岛素,大部分患者都不需要口服药,但是有些病人体重偏重,打胰岛素过多会导致体重不容易控制,也会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加用一些口服药,以减轻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在我国胰岛素名称有21种而且胰岛素的样品也很多目前。临床上用的胰岛素种类非常多,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以及人胰岛素类似物,而剂型,又包括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超长效胰岛素。其中预混胰岛素又包括30R、50R等多种配比方式。所以使用胰岛素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胰岛素不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有以下6种,一般包括诺和公司生产的诺和灵R,诺和灵N,以及诺和灵30R笔芯或瓶装,诺和灵50R笔芯或瓶装,还有诺和锐30笔芯,诺和锐50笔芯儿等这些胰岛素都是根据里面含的胰岛素的发挥作用的时间以及它发挥的持续时间而定,比如短效胰岛素半个小时起效那么它可以维持四到六个小时,这样子给患者注射胰岛素,它吸收比较慢,可能4-6个小时才逐渐吸收,能维持18-24小时,它作为基础胰岛素给患者一个基础的平均的胰岛素的水平,控制血糖比较好,还有的短效胰岛素是把我们正常人的胰岛素的分子结构稍微作为改变,加快吸收,它15分钟就能吸收起效,很多患者就是因为很难注射胰岛素后等半个小时再进餐,那么这种胰岛素比较方便,提高了患者的依存性
目前长效胰岛素在降糖的胰岛素中使用较多,也是基础胰岛素,在国内主要是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两类,长效胰岛素一天需注射一次,发生低血糖风险相对低,而且注射时间和进食没有关系,使用方便,安全性较好,但是是基础的胰岛素,很多患者需要配合药物来治疗
胰岛素注射笔共有2种,从使用功能说划分胰岛素笔的种类;1可重复使用的胰岛素笔,笔芯用完后,更换笔芯再使用,胰岛素笔可以使用很多年,目前我们大多使用这种。2一次性胰岛素笔,有些胰岛素笔是一次性使用的,用完之后连笔带芯一起扔掉,更换新笔,这种胰岛素笔简单卫生,但是价格昂贵,目前我国使用这类笔的比较少。
长期使用胰岛素的害处
胰岛素是降糖药物里面副作用最小的,因为没有任何肝肾的毒性,但是胰岛素也有以下几种副作用;第一;低血糖,胰岛素往往因为剂量过多而导致低血糖,低血糖也是胰岛素最常见的副作用,第二个就是肥胖,很多病人在注射胰岛素之后体重明显增加,第三;很多打胰岛素 病人容易出现皮下硬结,第四;少部分病人对胰岛素过敏。
糖尿病即可口服药物治疗,也可选择胰岛素治疗,还可进行联合治疗,临床上,2型糖尿病病患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如果胰岛素功能恢复较好,可停用胰岛素,只需改变生活方式即可,但是更多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后还需改用口服药物控制血糖,如果患者胰岛素细胞β功能比较差,就需要胰岛素治疗或者联合治疗。
糖尿病病人应该严格的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需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血糖长期控制欠佳,是很容易出现很多并发症的,比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使用胰岛素需要区分各种不同的类型,具体有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个体情况来定,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血糖,胰岛素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经过治疗后糖尿病病人的症状改变有三点1改变小便异常,增强血糖消化能力,减少尿液含糖量,以至清尿色,无异味,消泡沫。
2三多一少得到缓解额,降低尿糖造成的渗透性利尿,改变多尿,口干,多饮,体重减少症状。
3缓解并发症,血糖长期居高引起的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代谢疾病,增加胰岛素细胞活力,五脏运转功能增强。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紧张;生活要有规律;防止受凉、劳累、感染、外伤等。
2.饮食要均衡,食物品种多样化,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少吃多餐,七八分饱,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3.适度运动,制订个体化的运动计划,注意安全,老年人以散步为宜。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4.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及中性香皂洗澡,选择质地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避免皮肤搔抓。
5.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选用软毛牙刷,每月更换。
6.保持足部清洁卫生,正确修剪趾甲,每天用温水清洁足部,注意水温,防止烫伤;鞋子选用清洁、干燥、宽松、柔软的布鞋为
宜;袜子应选用清洁、柔软、舒适、袜口宽松的棉袜。
7.规律进餐,遵医嘱用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8.严格戒烟、限酒。
9.定期复诊,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每年定期全身检查,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10.养成随身携带《糖尿病患者救助卡》和高糖食品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健康管理师(王陇德)
[2]参考文献健康管理师(王陇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