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港澳大湾区“全球最大会客厅”的超级地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初已建成,它将发掘深圳海洋、城市文化展示窗口,并延续会展功能;而会展中心的景观不仅为展会集散提供了环境宜人的缓冲休闲场所,还为会展带来了活力;它是会展的公共交通纽带,又是尺度庞大的会展建筑与会展配套建筑的空间过渡和对周边交通压力的分解;它将充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遵循海洋文化,打造绿色会展。
关键词:会展中心;景观布置;绿色会展
一、会展中心的城市性定位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珠三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狮子洋与内怜仃洋交汇处的会展新城片区,是深圳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为此深圳市委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新会展中心应按照“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运营”三个世界一流标准进行建设。
它关系着深圳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将成为深圳城市新地标。未来,深圳新展馆周边将逐步规划为“三城一港”分别为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会展田园城,“一港”为综合港区。它主题和内容上区别于上海的“国际展”和广州的“商贸展”,以“科技展”、“工业展”和“技术展”为主流符合深圳“科技立市”的发展方向,以吸引大规模高质量的技术、信息流、创新流和人才流。
二、会展中心的景观布置理念
全世界最大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相当于12个深圳市民中心,高颜值金属屋面可覆盖106个标准足球场,总用钢量约27万t。展馆采用鱼骨状布局,一条长175km的中央通廊连接2个登录大厅、1个接待大厅和19个展厅,包括16个2万㎡的标准展厅、2个2万㎡的功能展厅和1个5万㎡的超大展厅,是集展览、会议、活动(赛事、娱乐)、餐饮、购物、办公、服务于一体的超大型会展综合体。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对城市形象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景观在营造功能合理、空间怡人的物理环境的同时,也会成为深圳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以南北向鱼骨状分布的主体建筑的前广场,景观以中轴对称式布局与建筑相协调,突出主广场的仪式感,同时强调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会展中心(一期)园林绿化工程,总用地面积1255295.19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为12万平米,凤塘大道及上盖绿化面积约1万平米。
1、会展中心景观与周边建设布置
如果说会展景观是近景,东侧高线休闲带是中景,那“会展河”和“海上田园”则是整个会展城景观体系的远景。完善的景观生态系统重塑了会展新城蓝绿网络的功能,赋予了会展中心功能定义以外巨大的观光和生态魅力,为生活在它周边的人远道而来的主办方、参展商和展会观光提供了一片排解忙碌的绝佳休憩地,极大增强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软实力”。
会展景观由南侧主广场和南侧室外展场、南北登录大厅东西广场屋顶花园、中央廊道、会展公园和会展建筑周边绿地、雨水花园等构成。各种点、线、面的景观模块均质地布局在庞大的会展主体建筑的间隙之中,为观展者提供不一样的体验。
2、中央廊道的景观布置理念
中央廊道屋盖造型流线起伏,一条长1750m的中央廊道汇成“巨龙”之势。“巨龙”为“祥云”而来,中央廊道承担整个会展中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沿主动线依次排列19个单层展厅。为实现人货分流,使布展、观展、撤展组织高效清晰,中央廊道贯穿从地下二层至地下一层(8m标高)的各个空间,将南入口、南北登录大厅和19个展厅组织成一个整体。而中央廊道景观布置,除了合理的功能组织设计、便利的交通以及舒适的会展环境,中央廊道也提供了极具体验感的景观布置。
中央廊道一层根据场地功能与需求的差异设置多样性特色构架,既风格统一又形式多样,满足不同功能性场地需求。一层设有外摆区、休息座椅+广告展示、交互式休息座椅、吧台式休息座椅等设施,而东西两侧的景观花池的绿化却是改善空间环境并在维持构筑物单一性,点辍整合了生态空间的平衡。
中央廊道二层设有景观化的树池、电瓶车停留区并预留一定的弹性功能空间,在参展闲暇之余可以通过中央廊道二层到达会展公园,让参展人感受全新会展体验,提升整个中央廊道环境的舒适性。
花池植物主要栽植有:主要灌木和地被:琴叶榕、大叶棕竹、三药槟榔、鹤望兰、大叶棕竹、金心巴西铁、鸟巢蕨、金边百合竹、七彩马尾铁、花叶绿萝、白鹤芋等。
3、登录大厅屋顶花园的景观布置理念
登录大厅屋顶花园作为会展建筑中唯一可上人屋面,让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更加多元。屋面分为两个区域:设有建筑屋盖的半室外空间未来将作为与室内功能相适应的多功能区域,可拓展为咖啡外摆区、小型活动场地等;无建筑屋盖的室外展陈区可根据需求更换雕塑展品,让空间更具生长性。
在植物选择方面,主要栽植有:小叶榄仁、红车、雪花木、毛杜鹃、巴西野牡丹、胡椒木、米仔兰、巴西铁、草坪等。
4、南北登录大厅垂直绿化布置
展馆一栋南、北两个登录大厅中央廊道侧的8面垂直绿化墙分为四个立面,绿植墙虽有部分门窗阻隔,却并不零碎,整体性较强,绿化总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设计布置形式以会展中心LOGO为元素进行延伸,以“湾”为整体设计概念,构建整个项目的故事线索和记忆点;海水紧随岁月的流失,乐此不疲冲刷湾岸,留下裸露的石块和弯弯曲曲的堤岸;波澜壮阔的大海、起伏灵动的海浪都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曾经,表达继往开来的创新与融合,开阔的胸怀接纳四方来宾。
绿墙整体基调为绿色调,通过不同叶色、叶形、花色的植物达到景观效果;植物的柔与建筑的刚相映,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自然生态;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小气候,杀菌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提高生物多样性;降温隔热,有利于降低建筑运营能耗,节能减排;保护墙体,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等。
在植物选择方面,结合室内及易生长,设计选用:龟背竹、栀子花、鸢尾、红背桂、黄金葛、肾厥、花叶鸭脚木、黄金桂、花叶绿萝等植物。
5、雨水花园系统绿化布置
会展中心的海绵城市与排雨水系统,以往设计通常都是借助市政排水工程解决城市雨涝问题,铺设大型排水管道或者安装更大功率的水泵,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会有生态、经济和环境协调方面的问题。因此,本项目尝试将海绵城市概念引入景观布置和排雨水布置中,和谐处理水与建筑、景观的关系,化解建筑排水的功能需求与运营使用、空间体验之间的矛盾。
展馆周边绿地结合高低起伏的地形形成下凹绿地,利用地被植物将雨水滞留下渗,从而降低暴雨时地表径流的洪峰效应。同时,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蓄积的雨水经净化处理后可进行植物灌溉,并与周边河流形成城市的大海绵效应。
景观布置方面,在南接待广场西侧的公共绿地,结合室外展场打造具有可观、可赏、可停留的雨水花园,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参展体验,同时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绿地主要集中在西侧配套及广场外围,在景观环境布置中引入雨水花园的概念,即雨水花园下设蓄水池,流入雨水花园的地面水与屋面水可用于园林灌溉,同时又是湿地式的景观绿色花园。
在植物选择方面,结合本地气候,选择栽植有:蓝花楹、秋枫、红花羊蹄甲、麻楝、红花玉芙蓉、朴树、香樟、小叶榄仁、银叶金合欢、水蒲桃、木芙蓉、宫粉紫荆、丛生香泡、黄槿、赤苞花、四季桂、小叶紫薇、海芋、大叶红草、天门冬、金脉爵床、巴西野牡丹、勒杜鹃、花叶良羡、翠芦莉、鸢尾、墨西哥鼠尾草、毛杜鹃、千屈菜、鸭脚木、紫叶狼尾草、亮叶朱蕉、八宝景天、金叶番薯、小叶栀子、翅荚决明、草坪等。
6、凤塘大道上盖会展公园
凤塘大道上盖公园是会展周边配套中最大的块公共绿地,全年为市民开放,且在开展期间通过运营管理为参展商、参观者提供休憩及相关展陈配套功能。上盖区域设计延续会展建筑的对称原则,以中央廊道为中心东西向布局。东侧提供户外剧场、阳光草坪、创意地形等;西侧则更偏向于休闲和艺术,依次为跌瀑水景、艺术雕塑、林荫休憩咖啡吧等,将会成为集公众参与性、体验性、功能性、休闲性于一体的上盖公园。
植物栽植选择方面有:朴树、铁冬青、凤凰木、红花玉蕊、风铃木、银海枣、九里香、红车、大红花、银毛野牡丹、泰国龙船花、银边草、毛杜鹃、射干、黄金叶、胡椒木、千屈菜、翠芦莉、紫娇花、银姬小蜡、天门冬、勒杜鹃、常绿油麻藤、草坪等。
7、生态自然绿化布置
会展中心以冠大荫浓的常绿本土乔木为基调,营造园区常年绿树成荫的氛围。同时,以观花特色鲜明的植物与高低起伏的地形结合,形成震撼的花林景观,并巧妙地把植物的最佳赏期与大型活动的主要举办时间结合在一起,四季皆有花可观,皆有景可赏。
其中,主广场植物以高大乔木作为主基调进行对称式排列,地被以修剪型常绿开花植物为主,形成强烈的仪式感;西侧配套区域与海滨大道及沿江高速相邻,意图打造一个热情开放的滨海花林,树种选择以开花乔木为主,视野通透性较好,且不遮挡从沿江高速观看会展建筑的视线;东侧区域位于海汇路,与会展休闲带相邻,以高大挺拔的常绿乔木朴树列植形成线性景观,结合会展休闲带的樱花木棉绿岛,打造大空港区的会展大道。
主要栽植乔、灌木和地被有:朴树、秋枫、凤凰木、大腹木棉、南洋楹、水蒲桃、火焰木、风铃木、香樟、蓝花楹、黄槿、夹竹桃、小叶紫微、麻楝、金钱榕、垂叶榕、鸡蛋花、琴叶珊瑚、黄虾花、亮叶朱蕉、变叶木、繁星花、海芋、大红花、美花红千层、黄金香柳、细叶雪茄花、小叶栀子、黄金叶、鸭脚木、勒杜鹃、花叶良姜、银边草、草坪等。
三、人性的空间与绿色会展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会展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度、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会展中心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的交织体,需要平衡超大尺度与人性化体验、大面积硬化与生态性、功能性与休闲性之间的矛盾,并与周边环境、建筑、场地功能及使用人群综合考虑,打造专业、高效、复合、人性、可持续的会展景观。
1、人性的功能利用空间
在重功能、强效率、场地有限的会展空间中,人性化的功能配套显得尤为稀缺,特别是如何在满足展览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空间,为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参展体验。同时会展内多元化、非单一绿色的功能配置,能激发城市活力,为城市建设带来新动力。
2、人性舒适的空间环境
在会展类公共建筑中,超大尺度是对人性化体验最大的挑战,因此设计组织考虑了各种要素,从尺度与功能层面创造为人所用、为人所享的公共空间,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安全、自由的感受。
长时间身处超大尺度的会展建筑空间会让人感觉不舒适,因此在会展主体建筑空间及其周边应尽可能增添绿量,让会展环境自然化、持续化、人性化。局部地面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回收和中水回用都极大改善了会展环境。登录大厅的屋顶、中央廊道和会展公园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生态绿斑、生态绿廊和生态绿肺,为绿色会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特别是作为展厅交通枢纽的中央廊道,其空气质量经过英国专业顾问公司对日照、通风、潲雨、温度等方面的模拟,保证了中廊的环境设计满足舒适度要求。
一层中央廊道作为人停留最多的公共空间,为避免线性空间的体验过于单一,设计以每4个展厅作为1个单元进行氛围的营造及功能排布,在保证5个单元均好性的同时,让空间体验更加舒适宜人。同时,绿色环境推动消极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
3、人性体验的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过大是会展类建筑的共性,因此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建筑功能的排布,利用组团绿化及景观小品进行软围合,有效减小空间尺度。人性的空间尺度直接关系到人的体验、空间品质和氛围的形成。
4、绿化会展柔化边界
超长尺度的中央廊道及大体量的两侧展厅对人的压迫感较强,通过植物配置进行三维空间的过渡与柔化,从而减弱建筑给人带来的压迫感,让空间变得更加友好。
绿色能有效的阻隔噪音、吸附灰尘,大大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的景观与活动场所也是周边公共人流聚集、停留、过境的最佳载体,能够消解会展运行中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会展公共空间的活力。
结 语
会展中心景观布置,着力发掘深圳海洋文化,使会展中心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窗口,丰富公众的使用体验,延续会展功能;对周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连接、整合和利用,激活整个会展城区域新活力;不仅为展会集散提供了环境宜人的缓冲休闲场所,还为东侧会展配套带来了活力。它是会展的公共交通枢纽,又是尺度庞大的会展建筑与会展配套建筑的空间过渡和对周边交通压力的分解。
总体来说,会展类公共建筑景观布置不能只满足于景观空间效果,更重要的是与周边环境、建筑、场地功能及使用人群综合考虑,关注人性化生态性、专业性、休闲性之间的关系,最终打造个具有城市形象的专业、高效、复合、人性、可持续的会展景观、绿色会展。
参考文献:
[1] 《本土化超大型会展中心设计创新实践》(作者:丁荣、冯越强、林建军、卢东睛)
[2] 《鱼骨式会展类型之交通枢纽——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廊道设计》(作者:罗凡、王石、吴凡、杨光伟)
[3] 《超大型会展类型公共景观设计》(作者:祝捷、冯明、聂云飞)
[4] 《海绵城市与防排水设计的解决方案》(作者:吴凡、李媛琴、蒋宪新、许少良)
[5]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绿色智慧展馆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浩、吴少光、胡海萍、罗荣灿、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