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各类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也不断提高。这种变化虽然大大提高了经济建设的效率,但也日积月累了众多城市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便是城市建设对于资源能源的开采量不断提高,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尤其是当下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正在同时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在这种矛盾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及相应的建设也被更多的社会主体所了解和认识。本文以海绵城市为主体,重点叙述其当下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
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然而,当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既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不利于城市建设质量水平的提升。因此,论文基于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内涝问题,全面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就如何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为日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较为迅速,同时也存在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城市看海”成了暴雨过后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国家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拓展了新的城市水问题的新思路,即完成“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对于提高城市排洪能力、修复城市的水生态布局、实现城市水系统的良好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绿色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立足现状,找出问题
2.1基础欠缺
正如上文中所说,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并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历史依据可以参考。并且现阶段,我国海绵城市的主要构建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然而宏观调控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实际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考验,相关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不能很好的适应和贯彻海绵城市的本质理念和内涵。
2.2政策及技术支持工作不到位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那么在相应的建设工作当中,对于各类技术的有效应用就存在不理想的状况,缺乏技术支持,并且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的时间较为短暂,相关的政策保障工作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导致在该建设工作的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一些问题出现后,责任不能够有效落实,导致一些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而且缺乏技术支持就导致目前较多的先进技术不能够有效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仍然没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导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水平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
3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3.1科学设计
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的第一步是要在宏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我国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将其先进的理念和自身的建设宗旨相结合,在宏观上形成统一协调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在现有城市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绿色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政府也要在基础设施构建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的环境治理事业。
3.2重视施工
(1)加强整体投入。要让各有关部门了解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的道理,避免出现随机性、臆断性、暂时性的现象,注重海绵城市的整体规划。(2)结合固有基础设施,合理改造海绵城市。在具体方案设计和实施中应注重以保护、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为前提,修复城市建设中被破坏的关键因素,尽可能大幅度降低投入。且应该大胆尝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3)鼓励社会投资。一方面鼓励有经济实例的企业进行投资,政府予以减免企业税收;另一方面在建设前期或者过程中,鼓励社会企业在建设和管理方面投入技术和资本。
3.3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关,加大监管力度
要想有效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保障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就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的生物材料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合格达标,并加大对施工材料的后期监管力度,做好材料的储备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材料采购小组进行相应的材料选购工作,并且要建立统一的材料选购标准,对于不合格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必须严格剔除,降低由于施工材料而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质量降低的影响。除此之外,也需要建立专门的材料质量监控小组,做好后期的材料监管工作。若发现材料选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格、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就必须将责任追究到人,对材料选购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惩处,以这种方式来引起其他工作人员对材料选购工作的足够重视。
3.4注意动态变化需求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在其建设规划历程中,已建设的调蓄设备可能不能够抵抗生态环境恶化下的城市局部地区的旱涝程度,对此导入弹性城市与垂直园林的设计理念,如此才能够更好发挥海绵城市的“弹性作用”。将城市“海绵””蓄水功能从地面移到建筑立面上,让整个建筑都呈现出海绵状态,达到污水化为零的情况(雨养型屋顶绿化系统正是如此)。另一方面是当前城市人口的变化,工业化程度加深,使得城市自然灾害变得防不胜防,因此可以将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导入其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智能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动态变化实现全过程的预测监控,从而达到“快灾害一步”的建设效果。
3.5多部门应协调联动建设海绵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过程中,各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多献决策多提意见,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设计生态建设方案,加强在建设过程中胡改乱造的监察力度,确保是以低影响的开发理念为准则。多部门配合有利于城市规划建设体质的创新,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多方指导,统筹规划,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宗旨,亦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为理念,遵循城市健康发展规律,建设城市生态廊道,避免出现“机器式”的建设,减小“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局面。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是改善城市内涝现象,完善社会基础设施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城市化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的应有之策。政府要注重海绵城市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要保证不同地区的构建需要能够得到有效地满足。同时,政府也不能忽视海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与时俱进,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面貌。
参考文献
[1]季璐,陈一希,李晓宇.“海绵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32-33.
[2]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3]潘终胜.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江西建材,2018(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