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也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其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就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朗读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文章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以往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朗读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一直一来都处于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语文考试中基本没有关于朗读的考试内容,这使得以往以考试为风向标的教学下意识忽视了朗读这一点;而另一方面则在于很多教师也根本不了解该如何进行相关的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很是不明显。而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小学语文教学也取得了理念上的进步,朗读能力的作用被正确地发掘了出来,这就使得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着手进行朗读教学的改良工作,尽可能地发挥出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促使朗读正规化、有效化,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朗读正规化,固定学生朗读时间
想要在小学教学中合理开展朗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促进朗读教学的正规化和固定化,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新文章的一种习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并不是没有,但是却极为不固定,教师知识将其当做一种锦上添花的教学方式,不指望它能够发挥出多大的作用。所以,学生的朗读机会的多少完全在于教师的心情,这就导致学生受到的朗读锻炼并不系统,朗读能力的提升也十分缓慢。因此,教师应该将朗读看作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一种固定方式,为学生规定好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习惯朗读这一种方式,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朗读教学指点。
比如,在《找春天》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将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并努力让学生们习惯这一形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们边读边想一想,不同人物的语气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感情。而后,教师再给学生们朗读一遍作为示范,并对朗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进行重点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效果就得到了增强。
二、朗读趣味化,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开展朗读教学,教师也要注意对朗读形式进行创新,努力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充足的乐趣。
朗读不是一遍就可以起到效果的事情,它往往需要学生重复进行多遍,而这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感到枯燥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教师可以从朗读的形式上下功夫,通过游戏、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来为朗读增光添彩。这样一来,学生从朗读中获得了快乐,就会自发地对朗读产生兴趣,这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咏柳》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配合着多媒体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以根据这首古诗的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古风曲子。这样一来,学生配合着丝竹声的伴奏,就能够从音乐中对作者对柳的喜爱和对春天的赞美有更深地感悟,从而在朗读的时候更加富有情感。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有趣的,多个感官的调动对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有着不小的帮助的,朗读教学的作用也会更加容易得到发挥。
三、评价详细化,优化朗读评价方式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开展朗读教学,教师还要对朗读教学的评价进行改良和创新,让评价更加详细,让学生能够从评价中得知自身的不足。在以往语文教学的朗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朗读评价的粗糙。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往往只是用“读得不错”、“读得没感情”等简单的话语来进行评价,学生想要改进自身不足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评价进行改良,将评价精确到某一段落,并说明其详细原因。
比如,在《神州谣》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文章朗读做出具体的评价。小明在“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这一段的朗读中做的不好,因为他没有读出赞美、赞叹的情感;而小红对“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这第一段读得很好,因为他既读出来的韵律感,也读出来浓浓的自豪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清晰明了地了解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良,获得朗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展开朗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将朗读这一教学活动固定化,让它成为学生们的习惯;其次要对朗读形式进行创新,培养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最后还要对朗读评价进行创新,让其更加详细,更加要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志明.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33-134.
[2]危迪迪.基于古诗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