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必学内容,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有效的课堂活动是教师的主要探索方向,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用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策略
地理学科知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通过有效的地理学习,除了能很好地应对高考需要,还可以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改变理论教学和应试教学的思维,从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出发,努力进行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
一、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地理学科本身的知识理论相对枯燥、乏味,在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兴趣难以被激发,也就缺乏自觉主动地学习可能,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课堂活动的形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讲解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地理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或者是借助课堂辩论的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类似人类对城市的设计规划是否合理或者是非洲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等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总之,教师需要就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各个环节组织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借助现在的教学工具,优化学生的认知程度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以前由于技术条件的原因,学生们只能通过教师抽象、理论的讲解来进行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认知效果,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工具可以给学生呈现生动具体的模拟现象,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受下实现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要积极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比如自然运动变化现象和规律板块,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模型来进行演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地理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积极的教学引导,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
有效课堂的标准之一便是学生知识的有效学习,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随着地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单纯依靠记忆和背诵的内容难以实现有效的学习突破。综合题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也一直是学生难以突破的难点。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和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在探索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认真地思考,成功解决问题,实现地理素养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比如在城市原因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们生存需要的各种条件,以实际生活为模本,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延伸,然后依次展开,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思考。根据图文材料解决地理问题也是高考的常见方式,也反映了对学生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的考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分析图文内容,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按照地理思维展开针对有效的解题活动。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
四、创新现有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堂活动离不开全面的教学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就是表明一个学习结果,难以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对整个堂课程学习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调整学习状态,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可实施性的建议。
比如在高三总复习的阶段,教师需要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低效之中,科学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并结合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复习方案。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反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回顾和反思 ,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进,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
总之,地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同时能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地理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当中。教师要围绕着这些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设计和灵活运用,实现新课改目标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优化策略[J].吴惠珍.西部素质教育.2019(23)
[2]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J].刘沧田.内蒙古教育.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