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算能力是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口算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从小开始进行扎实的口算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之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钻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口算;培养策略;牢记口诀;鼓励学生;开展竞赛;
口算能力是数学运算的最为基本的技能,无论是多么复杂的计算也离不开基础的口算运算,为了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持之以恒。在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牢记运算口诀,熟练应用各种口算技巧,鼓励学生多训练、多练习,不断地练习口算的各种技巧,达到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运算技巧的地步。
一、牢记运算口诀
教师在进行口算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口算的基本方法和一些技巧,而且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对于算术的理解,学生只要掌握了运算的口诀和技巧,就可以更为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加快口算的速度,提高口算的正确率。这些口算口诀和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提高口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为之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分与合”这一节内容时,我会着重进行讲解“数的组成”,比如以5为例,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将一个数进行分解时要有序的进行,防止有重复或者遗漏的组合。“分与合”其实也是运算技巧中的一个,在进行加法计算的时候采用数的组成这个方法是最为常见的计算方法了,当学生可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他们的口算能力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提升,而且学生在熟悉数的组成这一个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运算能力。
二、鼓励学生口算
小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口算练习时,容易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能责怪或是轻视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以防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不熟练的时候,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一天都在慢慢进步的成功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也应该对每一个取得良好成绩或是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夸奖。这种激励的,含有鼓励性的教学课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在刚接触到混合运算时,无论是正确率还是计算速度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在这个时候就不会一味责备学生惩罚学生,因为面对新学习的内容,每个人都不能说自己一定会做到最好。我反而会鼓励、安慰学生说:“第一次接触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棒了。”然后鼓励学生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每一次学生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夸奖与鼓励,这样学生才会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口算练习,以更为饱满的信心迎接之后的挑战。
三、开展口算竞赛
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练习,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长时间的口算训练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就会觉得口算学习太过无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竞赛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口算练习。采用竞赛模式可以避免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还可以让学生的练习难度有所提升,因为竞赛模式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要达到较高的正确率,还对学生答题的速度有所要求,这会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6~10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上讲完了6~10数字的认识以及运算,但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数字的运算,学生仍然需要大量的锻炼才能完全掌握加减法的运算。为了避免学生感到厌烦,我会采用竞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每堂课的课前五到十分钟进行定时定量的口算训练,这样限时限量的竞赛训练模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计算速度,还能督促学生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也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了学生出现厌烦口算训练的情况。
总而言之,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对此加倍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要靠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和教师结合教学任务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打好学生的口算基础。并且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带入到课堂的方方面面,贯彻整个教学的始终,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丽.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2)
[2]汤永艳.小学数学口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