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本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所要求的阅读量,课堂阅读时间也是有限的。因而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将阅读活动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教师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因而接下来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围绕结合课本阅读文章、结合写作活动主题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三方面展开介绍。
关键词:课外阅读;书籍选择;小学语文
如果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比喻为建房子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材料的地位就相当于建房子所需要的砖瓦水泥的地位,其对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小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他们在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受到不良书籍的影响,进而无法有着很好的阅读收获。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划出一个合理的课外阅读材料选择范围,进而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发挥。
一、结合课本阅读文章
课本教材中的阅读文章篇幅是有限的,进而使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延续学生对课本阅读文章的兴趣,进而对课本阅读文章进行扩展。这样的话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阅读的动力会更加充足,二是他们对课本阅读文章所要展示的语文知识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会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因而结合课本阅读文章来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枫桥夜泊》这首古诗展现了诗人孤寞忧愁之情,并且鼓励学生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在此过程中,古诗所具有的独特韵味也是需要学生感受的。因而在该首古诗的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就会让学生去寻找更多涉及到该篇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古诗进行阅读。如学生可以选择诗人张继的更多古诗去展开阅读;可以去寻找同样是写景色的古诗去展开阅读;还可以去寻找与该首古诗所表现乐观态度一致的古诗去展开阅读。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对其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写作活动主题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会涉及到一些写作活动,而有些学生对该活动总是会有着排斥心理,教师究其原因就可以发现主要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缘故。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之前就需要引导他们进行写作素材的搜集,阅读活动则是搜集素材的主要渠道。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写作活动的主题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
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为写作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将阅读的成果展示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中。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写作要求是让学生运用该单元所学习的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创作。因而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活动,要求他们首先选择一个喜欢的物品,并且搜集有关该方面的材料进行阅读,进而对其有着一定的了解,掌握足够的写作素材。接下来笔者还会让学生选择那些存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材料展开阅读,进而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笔者会要求学生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收获都记录在纸上,这样他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能够进行筛选。如果笔者不这样做,一来无法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二来学生的记忆力也会让他们忘记大部分的阅读内容。
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阅读爱好。因而在脱离了课本教材的束缚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但有时候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他们所选的阅读材料类型都不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观看,其内容过于深奥。在此过程中,当学生选定课外阅读的材料之后,他们就需要让教师进行检查,过关之后才可以进行有效的阅读。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唱歌,笔者就可以让他们去选择有关唱歌技巧和歌曲的材料进行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科学,笔者就可以让他们去选择科学类的材料进行阅读;还有的学生喜欢小说,笔者就可以让他们选择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之类的小说进行阅读。每一周笔者都会为学生组织一次阅读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该活动中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展示,如阅读了音乐材料的学生就可以为笔者和其他学生唱一首其所学习的歌曲;阅读了科学材料的学生就可以为笔者和其他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展示等。这样的话,笔者所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就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也因为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动力就会更加充足。
总而言之,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了一个良师益友,读一本坏书就好像吞了一瓶毒药。因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就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的结果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这样的话,小学语文教师就能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也能够因此在自己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有着丰富的收获。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让自己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崔爱红.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8(20):85.
[2]张小春.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8(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