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课使用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作者: 滑丽
[导读] 文章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视频谈起,引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微课使用的几点思考,以大量的教育教学实例为依据,大胆拓宽了微课多方面的使用范围,具有前瞻性和启示性,经过实际操作和尝试,有很高的实效性和实用价值。
        摘要:文章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视频谈起,引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微课使用的几点思考,以大量的教育教学实例为依据,大胆拓宽了微课多方面的使用范围,具有前瞻性和启示性,经过实际操作和尝试,有很高的实效性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微课视频 引导预习 引发思考 积累素材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那么,我们为何不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用于他们的学习当中呢?于是,我仔细地研究了微课的相关知识,并对其使用方式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以“微课”引导预习,激发兴趣。
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的各科学习事半功倍。现在,老师可以利用微课,把要预习的内容提纲录成小视频,发送到班级群当中,或者根据科目的不同要求,适当的把难点讲解清楚,学生可以反复的观看视频,预习过程之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会增加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语文课程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预习的方法和过程,这种示范可以使学生有章可循,逐渐掌握预习的步骤,进而对预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录制了6分钟的微视频,设置了十二道练习题,让学生逐渐的了解课文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把问题的答案串起来就是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启发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整理出“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总结出本文的主旨,你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启示?然后鼓励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明天课堂上大家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二、用“微课”引发思考,深入学习。
老师运用微课视频进行复预习指导,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之中,毕竟无法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都会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产生许多新的疑问,而引发他们深入的思考。
比如,我在上《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时候,录制了一段简短的视课频,一开始是老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我朗读的过程之中划分出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紧接着就询问他们:“大家对老师的朗读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呢?如果有,在书上做出标示,明天的课堂上我们再进一步的交流。”在引导他们进行诗歌内容理解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中是如何把街灯和明星联系在一起的呢?后面的几节诗歌中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吗?那么第一节用了什么写法?后面的几节又用了什么写法?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过着相见而不能相聚的悲惨生活,可是诗人为什么要大胆的改造这一民间神话故事?你认为诗歌当中的哪些字词和语句有着不同的深意?最后说:“老师很期待你们明天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啊!”
第二天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非常震惊。有好几个同学提出了朗读方面各自不同的理解,比如文中用为什么连续用了好几个“定然”?为什么那“朵”流星,而不是那“颗”流星?问题刚一提出就有好几个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在这几个同学的带领之下,其他同学也都相继提出自己在预习当中的疑问。有的说第一节诗歌当中的“明星”和“街灯”是联想,因为他们之间都是作者亲眼所见,而且它他们存在着相似点;马上就有人响应,后面的几节诗歌全是想象,因为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眼睛看不到的。

又有人提出作者之所以去改造民间故事的结局是因为他不想看到牛郎和织女再继续过着悲惨的生活,作者对他们深表同情;立即就有人反驳,作者之所以去改造牛郎织女的悲惨故事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讨论越来越激烈,同学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习不断深入。
        三、凭“微课”巩固练习,理解记忆
《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来完成,特别是学习过程之中一些知识难点,比如古诗文的默写,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这些知识点,老师可以把它整理成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反复地理解记忆。
七年级语文上册后三个单元所有的文言文学习完之后,我自己整理了《狼》《诫子书》《寓言二则》这几篇文言文当中的虚词,“之”“而”“以”“于”等,同时要求学生把前三单元学习的文言文中相关这几个词语的句子也整理出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利用语文自习课,同学们互相交流沟通,尽量补充完整自己整理中疏漏的地方,这样给学生养成一种“举一反三”学习文言的良好方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期坚持,何愁学生对于诗词和文言理解不透彻,基础不扎实呢!
        四、用“微课”再现生活,提升修养。
我经常会用手机记录下最美好的时刻。比如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体操比赛,唱歌比赛,趣味活动比赛,校园艺术节的书法绘画展览,摄影比赛,文艺节目表演等。也经常拍摄一些学生生活图片,像清扫教室,收发作业,发放蛋奶,课间活动,体育课活动,板报设计,教室布置等,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有需要的时候,选取一些照片和视频,录制成各种不同的微课,利用班团会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照彼此的言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他们各自都会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逐渐向优秀的同学靠拢,这样的生活再现,生动形象,使同学们不自觉的去改正自己的缺点,促使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容待人,也逐渐形成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借“微课”积累素材,展现自我。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节语文课上,班上同学们都没有去过桂林,很想知道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语文老师就将事先制作好的微课放给同学们看,这个微课上的视频是老师自己暑假到桂林旅游拍摄的。同学们边看微课上的山水,边听老师的讲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由此我灵感突发,就翻出了几年以前我去华东五市旅游时的一些照片,其中有南京巍巍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苏州虎跑寺,狮子林,拙政园;无锡的太湖;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杭州的西湖,钱塘江。于是我也把这些照片录制成了一个长达十多分钟的微课视频,向同学们介绍了巍巍中山陵的选址缘由,夫子庙的文化魅力,以及其他地方的优美风景和人文地理。还有与此相关的古诗文和文人墨客的故事,告诉同学们生活处处有风景,生活时时有素材,只要留心去搜集,不愁作文没素材可写。
微课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着实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也正在逐渐改变教育的现状,期待着今后更多的“微课”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大胆创新使微课越来越多地、更高效地为教学提供优质的平台和服务,让学生们在微课的感染下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魏红梅.关于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
[2]陆赟.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应对[J].学周刊,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