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元建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潞城瑶族乡红旗小学 5333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138-01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行读书,不待老师讲;能自行作文,不待老师改。所以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学生养成千篇一律的学习体验,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合自己、能够提高自身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平台,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对文章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个性化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阅读一篇课文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精细的阅读,加上自己的理解,找出问题的答案,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用发散的思维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就是凭借书面的语言,认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知道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了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情感。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要进一步弄清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多角度的思维作品情景,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懂文章并对阅读有兴趣。
四、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创造学生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学生阅读的前提之一,为了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安静的阅读氛围,教师就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角色,不论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在大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客体,他们才是课堂上的主体,现在倡导的是人文主义教学,更加的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领导者的角色,他们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讲授者,对学生有着很大的责任。在课堂上不能再是死板的教学,而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在课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直的去讲知识,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去讲知识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的话题都不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感受文章,特别是在抒情文章的阅读时。
五、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萌芽阶段。学生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特征都发展较快,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都写在脸上,并且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高效、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氛围。第一,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通过有声的、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课堂上前20分钟的“黄金期”,尽量避免“满堂灌”的尴尬;第三,阅读教学中要渗透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由”,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学语言,即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总之,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如果让学生能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生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将有极大的帮助,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及终身学习也将有莫大的裨益。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适时的加以指导使学生喜欢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