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科学课充满趣味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作者:孟丽丽
[导读] 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辽宁省朝阳市国营建平县热水畜牧农场小学 122400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 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既没有语文数学那么有趣,也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观的给人以美感,对于初学者来说,愿学和学会都有难度,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适合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时,我将一个大塑料袋装满空气,很郑重地拿出来让学生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在学生经过讨论后,我向他们说明了里面是新鲜的空气,并将它放出来作为一件贵重的礼物给全班同学分享。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初步感受到空气的“贵重”,产生对空气进行研究的冲动,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他们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空气的问题,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就这样,学生们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了整堂课的学习。


        二、倡导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测温度,在测量液体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于是我让组内学生轮换着测量,轮换着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轮换着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拿温度计、看温度计、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又熟悉了摄氏温度的写法。这样轮换角色,既能让全体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可避免课堂长期让少数动手能力强、胆大的学生独霸演练,还可防止那些胆小、内向、表达不太流畅的、基础相对较差、思想常开小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落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三、注重课堂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体形象,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使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操作实验中,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电磁铁》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写上“电磁铁”三个大字,学生看到这三个字后,有的同学就在窃窃私语:“难道磁铁除了有磁力还有电?”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拿出一颗螺丝钉,告诉他们这是一颗没有磁力的铁螺丝钉,再拿出一根很长的导线,把导线绕在螺丝钉上,再把导线的两头分别放在电池的正、负极上,最后拿出一些针,此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螺丝钉能把这些针吸上来吗?”当同学们莫衷一是时,我让他们仔细看接下来的实验结果。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把螺丝钉头对准那些针,只见一根根针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被吸了上去。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哇,真的吸上来了!太不可思议了!”有的说:“螺丝钉明明没有磁力,怎么会吸上来呢?”这时,我再告诉他们:“这就是电磁铁,它是通过电使原本没有磁力的物体变的有磁力,你们想不想做这个实验,感受一下电磁铁的魔力呢?”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验证总结,让学生应用,延伸学生兴趣
        总结新课,应用新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多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认识在总结出各种现象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使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应用。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师只要成功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去正确引导,遵循科学课的教学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学生喜欢科学课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