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牛晓尧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   作者:于鹏 牛晓尧
[导读] 对骨科创伤手术下肢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于鹏 牛晓尧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山东文登264400)
摘要:目的:对骨科创伤手术下肢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骨科收集的90例创伤术后下肢发生静脑血栓的患者进行相关研究,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以对照组和研究组随机平均分配。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以此为基础对45例研究组患者辅助介入治疗法。对不同组别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栓消失时间做对比和分析。结果:通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数据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研究组患者的血栓平均消失时间也比对照组显著低(P<0.05)。结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并发静脉血栓有效的运用介入治疗可在临床上获得良好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疗效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手术,骨科创伤手术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如果栓子脱落可能导致发生急性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所以临床上需对骨科创伤术后下肢并发静脉血栓的患者的治疗引起重视。本文对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骨科收集的90例创伤术后下肢发生静脑血栓的患者中的研究者患者采用了常规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等方法,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表述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18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90例创伤患者,按照其是否实施预防措施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均分。对照组男女例数相同;年龄从40岁至75岁不等。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46例、44例,年龄从42岁至76岁不等。不同组别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具体为:抬高患肢,而且对其进行科学的包扎;早期对患肢的合理训练引起重视,对患者下肢肌肉的主动收缩进行指导和协作。然后选择尿激酶静脉滴注,控制其速度为每次8U,并根据患者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对其使用尿激酶的量进一步确定。
以此为基础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方法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及超声消融血栓成形术等方法。
1.3判断疗效标准
患者的疼痛情况在治疗5d后缓解较明显,局部患肢的皮温降低较多,较大程度缓解了患肢的肿胀情况表示显效;患者的疼痛情况在治疗10d后缓解较显著,患肢局部的皮温降低比较明显,患肢也明显缓解了肿胀情况表示有效;患者在进行10d治疗后疼痛情况、患肢局部皮温、肿胀程度变化不明显甚至恶化。对不同组别的患者疗效和血栓消失的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用(±s)和t对计量资料表示和检验,用百分比(%)和x2对计数资料表示和检验。不同组别数据用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
 
 
 
如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1例(46.67%)、18例(40.00%)、6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39/45);研究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8例(62.22%)、16例(35.56%)、1例(2.22%),总有效率为97.78%(44/45)。由此可得不同组别的患者临床效果数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见表2)
 
如表2所示,经过分析可得,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血栓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8.64±1.73)d、(4.35±1.26)d;不同组别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手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由于术后疼痛或其他原因,所以肢体安置的体位比较被动,难免会压迫到患者的下肢静脉,使血流减缓;受麻醉和手术的影响,下肢静脉血管出现扩张的情况,肌肉松弛,降低了其收缩能力,导致血流较慢。手术损伤到相关组织,同时激活了内源性的凝血因子,使血小板的凝聚能力增强;而且术前术后患者禁食和禁饮也会使血液浓缩。这些都是骨科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因,较大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预后,甚至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患者血液状态凝聚较高,而血小板、血细胞等血液成分对血管腔造成阻塞,在骨科创伤术后比较常见的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突出的是下肢静脉血栓。骨科进行创伤术后下肢形成静脉血栓主要是手术导致静脉瓣受到损伤,血小板和血液的粘稠度在创伤后增加,加上术后患者不能正常活动和行动,阻碍了下肢静脉回流,进而形成血栓。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将近一半,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所以临床上及时有效的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介入治疗(置入及取出下腔静脉滤器、髂静脉支架置入术、超声消融术等)治疗方案近些年在临床上开始得到较大程度的应用,它主要是通过把导丝、导管置入,进而对栓塞部位发挥溶栓的作用,溶栓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本文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介入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获得的效果良好,分析相关数据可知,在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栓平均消失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不足(P<0.05)。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应用于术后骨科创伤患者下肢并发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获得的疗效较好,可以加强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广清青.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9):144-145.
[2]赵慧华.吴海芸.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及预防[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17):102.
[3]朱红妞.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9(16):236-237.
[4]陈华军.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84-1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