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德育实效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作者:王廷岗
[导读] 德育工作不见成效的关键在于管、卡、压加假、大、空。
        内容摘要: 德育工作不见成效的关键在于管、卡、压加假、大、空。传统德育工作弊端不断突显,怎样才能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走向真实化、生活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生心灵 、德育实效
       
        一、德育工作为什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教育应该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往往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心灵距离,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沟通与交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那我们的教育必将摒弃原有的社会责任和育人目标。 让教育走进儿童的心灵,就是教育要关照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反思传统的的德育教育方式,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值得重视:
        一是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青少年实际,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与孩子们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二是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学校的德育往往在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四是我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试图改变人的成长规律,违背了客观现实。五是等同于我们将所有的孩子一概而论,触犯了有违于个体差异性的认知错误。六是忽视了教育者本身的片面性和狭义性的特点,盲目从信教育。在德育策略的选择上,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因为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主体充分参与,尊重主体的需求,双向互动,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去。 
德育工作只有走出行为约束的表象,进入学生心灵自觉的感化才能真正焕发生机。怎样才能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教育如何在自然、真实和内化的状态下进行,坚持在情感的参与中渗透,走向真实化、生活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 “唤醒”、“点燃”学生的心灵是德育工作的根本。
??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德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儿童稚嫩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他们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促使其自主的成长和发展。学生的心灵纯真、无邪,似一片待恳的沃土,充满希望。身体的成长需要五谷杂粮,需要足够的营养素,心灵的成长也需要均衡营养,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正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非常重要的营养素。
??为了能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动中,获得心灵成长的营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他们在火花的迸射中享受成长的快乐,我校在组织开展德育工作活动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学生心灵的需求,想到的是怎样组织、安排活动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得到他们的青睐,促进他们的成长?什么样的德育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热忱与兴趣,使德育的教育功效最大化?是我们实施德育活动的出发点。
四、德育教育要从道德观的养成抓起。
        在学校的德育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善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教育学生积极的处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我们应该从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去想别人的所想,哀别人所哀,急他人所急,乐他人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入手,以此作切入口,作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

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能感人之所感动,知人所感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 有了以上的思想,我们做德育工作就会“有的放矢”,德育就不会停留在靠行政纪律、靠派出所的法律来维持来强迫,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
        五、德育教育从心灵开始,德育必须触动心灵最深处的那根琴弦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环境,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时代需要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教育学生得先从塑造学生的心理开始!这就使得激励教学理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变得十分重要!激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正是在启示我们:要用文化建设班级,要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而建设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各种文化建设之重中之重。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优化班集体的建设,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效能。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逐步营造具有我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成长氛围,建立宽松、清新、充满人性关怀的班级文化,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通过班级建设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为了更好的贯彻学校德育全程化管理的理念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增强校园文化和艺术气息,切实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活动,构建团结、奋进、文明的班集体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意识,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培养健康向上的班级风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落实各班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围绕“净化心灵、震撼生命、快乐成长”系列教育活动,我校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时,创设新路,以建设班级文化为着力点,紧紧抓住建设班级精神、铸就班魂来做文章,以“唱班歌树班魂”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展“班级精神立班魂”、“唱班歌树班魂”、“扬班级特色升旗”“说说我们班”等系列活动,举办唱响班歌树班魂“爱我班级、兴我班级”班歌合唱比赛活动。以班歌凝聚人心,以班级精神激励人心,让学生用身边事、身边人、同伴的声音相互激励鼓动,携手共进,全力打造一个奋进型、正气型的班级团队,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在人们的心灵。当生命融入教育,我们必然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教育的目是教人成人,成为一个在这个人类社会中适合存在的一种人——一种健全的人。而人的心灵健康与健全与否,那决定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也就是说,让人成人的教育,也就是对人的心灵的教育。
一个心灵的健康者,才能拥有正常思维的大脑。一个身心健康者,才有信心,有能力去创造。一个心灵残缺人,心理病态人,一颗饱受摧残和打击而发生异变的心灵,它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不可能去创造和发明什么。心不正,人何能正?!人不正,国何能兴?!固此,心灵教育是让人成人的教育——是救人救国——对中国乃至天下所有父母对自己孩子负养的教育,是让我们真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真正的强大的教育——是人类最终的教育!我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围绕心灵教育系列活动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