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中的设问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作者:束明
[导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设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束明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学  安徽  淮南  232001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设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设问;赏析字词;情感体会;写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126-01

        设问是指在教学的关键、重要之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古代诗歌教学,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地追问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在无法回答一个问题之后,就会停止思考,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和不断增强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不断推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赏析字词的设问
        品味字词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又要有字词的体会与赏析。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同样,诗歌的学习,更离不开语言文字。因此,要想品味诗歌的字词,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一)品味字词,首先我们要理解字词。
        在设问时可以设置原诗句的填空,可以设置原诗句中字词的填空。学生在品味字词时,先让学生理解字词是基础。有了基础,诗歌鉴赏才能继续,我们的教学才能继续。
        (二)品味字词,其次我们要从字词入手,充分挖掘诗歌的内容。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文字有限,而内容无限,体会无限。我们要注意领悟字词背后的深意,在设问时,从关键的字词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需要学生通过风雨的特点,来感受诗人的处境,体会诗人自身的不易。在课堂教学中,设问如下:
        我从_____中看到了风,那风__
        示例:我从怒号中看到了风,那风强劲有力
        学生从字词入手,在自我的思考与回答中感受到了风大雨密的特点,自然理解了诗人的感受。
        (三)品味字词,我们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有时诗歌中语句的特点、好处等从诗句本身分析,学生感受不是十分明显,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可以与诗人同时期、同类的作品作对比,也可以和其他诗人的作品作对比,使作品中的字词的特点突出、明确。我们可以采用替换字词的办法,可以替换近义词、反义词,替换成不同的动词、形容词等来感受和赏析字词。
        《送友人》中的送别环境在分析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出送别环境的特点,体会出李白送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问如下:设问:如果把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改成“青山横北郭,草木栖东城”或者是“清风环北郭,白水绕东城”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由此,学生就能清楚的理解和体会环境描写中景物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妙处。



        二、诗句理解、情感体会的设问
        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有时常常需要我们的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诗人创造出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的素材,我们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真正发挥诗歌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教学,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品.为了使学生了解晚唐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课堂设问:停泊于秦淮岸边的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有的回答,看到络绎不绝的人,有的回答听到婉转悠扬的乐曲,有的回答看到五颜六色的彩灯,在学生的想象中秦淮岸边的繁华景象就变得具体丰富起来。为了使学生更加体会作者内心深处为国的忧虑,课堂设问:听者听歌的状态和模样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为官者眉毛上扬,眼睛微闭,手指轻敲着台子,醉心地听着小曲。由此将统治者的贪图安逸快乐的景象和作者的担忧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诗歌写作特点和手法的设问
        特级教师于漪曾提出,设计提问时,要安排一点坡度。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对学生是有难度的,因此,诗歌教学中对这样问题的设问要有坡度,既要有知识性的设问又要有概括总结性设问。让学生紧跟课堂教学脚步,让学生的思考“跳起来能够得着”,这对于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是颇为重要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景色描写渲染了孤独寂寞冷清的环境氛围。学生需要从中初步感受诗人苦闷的内心。课堂设问如下:
        设问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可以用原句回答。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此处设问简单,学生容易上手。
        设问2: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你能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吗?
        参考:描写的景物:月亮、梧桐、漏壶 ;
        描写词语:缺、疏 。写出了月亮残缺、稀疏的梧桐树叶;挂、断写出月亮挂在树梢,显得有气无力的;漏壶的水渐少,也要听不见声音了
        此处的设问对景色描写做进一步具体的分析,学生通过诗歌的阅读,可以轻易找到答案。
        设问3:缺、疏、挂、断的词性是什么?用他们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形容词,动词,用它们修饰和描写景物,可以描写出惨淡、冷清的景色。
        设问4:我们在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时,可以做些什么?
        总结:形容词修饰景物,表现景物特点;动词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
        此处设问对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提高要求,在前面知识性设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字词的特点,注意诗歌写作手法的总结,安排有序。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还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美)南希•塞西尔,珍妮•法菲尔.《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5月.
[2]胡庆芳,孙祺斌,李爱军,刘文艳.《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3]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