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教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朱晖
[导读] 现代教育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将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提高综合素质。
        朱晖
        福建省漳州市浦南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现代教育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将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知识点抽象且繁琐,如果学生未形成系统化认识,必然会在理解和记忆知识方面出现问题。引入生活化教学能使学生基于生活角度明确物理知识点联系并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改变以往单一沉闷课堂气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物理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正因如此为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契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围绕学生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纵观传统物理教学,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接受知识现状,或物理教材收录的教学案例无法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逐渐降低探究知识兴趣。物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可开展生活化教学,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结合现实生活现象
        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概念知识时可紧贴现实生活选取素材,运用真实形象地生活现象呈现抽象物理知识,引领学生建立物理核心概念。初中生在初二阶段开始接触物理,必然缺乏学习物理知识经验,教师在导入环节可结合现实生活现象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物理理知识间距离,促使学生初步感知物理知识,为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和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在新知导入环节融入现实生活现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素材,指导学生在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相统一中从多元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初中物理教师选取的生活现象需与物理知识紧密契合,毕竟符合初中生认知和思维情况,还要使学生从现实生活案例中抽象出与物理概念有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相关知识时,该章节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物理教师可紧贴学生实际生活选取以下常见蒸发现象-晾晒衣服,让学生思考:‘如何晾晒衣服才能快速晒干衣服?’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回答:“摊开衣服晾晒、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衣服、运用吹风机热风功能吹干、打开窗口晾晒。”物理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区分不同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并设置问题,使学生从中抽象出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学生建构物理概念时有了生活经验支撑能使概念建构更具有准确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设置生活课堂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知识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更是人们发现事物奥秘的钥匙。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生活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至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在生活问题情境中直接参与知识形成和学习过程,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和记忆现状,深入理解知识和经历问题解决。

初中生经历小学阶段学习后,已形成专属于自身的学习体系,更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物理教师可基于学生广为熟知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借助此情境引入物理新知,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物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维持学生持续探究物理知识兴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物理教师可为学生引入现实生活常见静电现象,例如冬天在脱毛衣时头发会被衣服吸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设计相关实践探究案例,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例如教师拿出一张纸并将其撕成小碎屑,再拿出一把塑料梳子并在衣服和头皮上多次反复摩擦,随即将塑料梳子放到纸片上让学生观察其观察情况。学生看到塑料梳子吸起纸片,此景象让学生惊讶,教师趁势讲解所学物理知识其中涵盖的原理,由此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再例如学习“质量”相关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布置运用电子秤和电平等工具测量鸡蛋、课本、玻璃球、木块等生活物品作业,巩固对质量概念理解,并基于此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质量相仿的不同物体,其体积大小是否相仿?’“体积相仿物体,其质量大小是否相仿?”,促使学生根据问题深入思考质量与体积间关系。
3开展生活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固然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但是,在应试教育下,许多老师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物理知识教学,根本不重视实验教学,物理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实际去探索、创新、协作、求实,直至学生能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去归纳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以“声音的特性”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借助实验了解声音特性与物体之间的关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很多声音音色、音调、响度等,对影响声音响度认识只单纯停留在拍打物体力量强如层面,并未深入认识影响声音因素。究其原因多和现实生活中物体振动相对隐秘,对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不同力气敲打音叉,音叉接触悬挂的乒乓球时产生不同效果,其中大力敲打音叉能看到明显的乒乓球振动幅度,反之振动幅度较小。上述显著的实验效果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限制,进一步理解发声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响度有着紧密联系知识。
4结语
        总之,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在学习和理解时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难度。运用生活化教学能降低知识难度,调动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渗透性、体验性、主体性、生活化等原则,合理选取与物理知识高度贴合的生活案例和现象,使学生学会观察现实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关事物,从而深化对所学物理知识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生贵.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20, 000(038):115-116.
[2]王发权.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科技资讯, 2020, v.18;No.581(08):103+105.
[3]赵亚东.感悟生活,体验物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20, 000(003):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