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译介研究——以鲁迅《一件小事》两个缅文译本的翻译批评为例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黄姗姗
[导读] 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除了作品自身的魅力外还受到国家政策、时代背景、译者等多种译介环境的影响。
        黄姗姗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2
        摘要: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除了作品自身的魅力外还受到国家政策、时代背景、译者等多种译介环境的影响。中缅两国的文学作品译介传播存在体量小、受众面不足、影响力弱等不足,其原因在于汉缅语的互译存在诸多影响因素,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以至于双方的翻译作品一直未能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交际功能。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两国文学作品的互译传播将为双边民心相通添加助力。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   译介  一件小事
                                  
        综 述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翻译活动有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高质量的翻译能够增进互相的深入了解,为友好往来添砖加瓦;而低质量的翻译不仅会使优秀文化的传递受阻,更会使得两国人民产生文化隔阂。因而翻译作品需要通过作品价值的评判,进行不断的检验和修正,保证作品的精华得到的良好的表现和传递。观察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史不难发现,20世纪以来的译介活动在意识形态倾向选择上呈现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文学作品的译介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一、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的译介与传播状况
        缅甸与中国虽然毗邻而居,许多华人生活在缅甸,但是受到缅甸人排华的心理及政治运动等影响,中国文学对缅甸的影响进程非常缓慢,效果不明显。缅甸精通汉缅两种语言的学者、翻译家非常之少,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多为英译本再译入到缅语,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两国文学缺乏直接的交流。虽然近年来两国学者在政治学、语言学、文化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但中缅两国的文学作品互译及研究数量仍然非常有限。
        缅甸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带有民主进步思想的中国文学作品开始被缅甸读者认识。刘白羽、鲁迅、秦兆阳、赵树理、蒋光慈等人的短篇作品被大量译介到了缅甸。缅译中国文学作品最早成册出版的是1947年德都译的《骆驼祥子》。此后《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火光在前》、《阿Q正传》、《日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子夜》等缅文译本面世。七十年代,貌奈温《鲁迅小说选》译本、包含了《药》等四篇中国短篇小说的德都《世界短篇小说选》问世。八十年代缅甸出现中国武侠小说翻译热潮,短短几年内翻译出版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近900部并受到缅甸一般读者的青睐,武侠小说一度成为社会的主要消闲读物。1988年,妙丹丁译的《红楼梦》出版了九卷本,并凭其第三次获得缅甸民族文学奖的翻译文学奖。
        溯源可见,许多中国文学作品的名人名篇通过缅甸当代的著名作家译介传入到缅甸,而且大部分作品是由英译本转译过去的,也有少数华裔作家的作品。缅译活动使中国文学的题材、题材及写作技巧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当时缅甸作品的创作。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也受到了缅甸翻译家的极大关注,缅甸华裔作家杜光民[ 杜光民,HTAW KUANG MIN](音译)由汉语译入缅甸语,2014年翻译出版了《蛙》、 2017年翻译出版了《生死疲劳》;2018年翻译出版《红高粱家族》。杜光民出身华裔,凭借《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获得2008年缅甸国家文学奖翻译奖。
        尽管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的译介数量不多,影响力有限,但相对缅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而言,其实已经是蔚为可观了。在经历80年代中期的翻译潮后,甚少有缅甸著名的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内。
        二、汉缅翻译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一)受文化差异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不同导致了民族文化和心理观念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造成了翻译上文化差异的障碍。汉缅民族所处的物质、社会及宗教等各方面的不同,使得汉缅语中表达出来的文化信息也不尽一致。在汉缅互译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障碍不仅是因语言本身的结构问题,还因语言涉及到的文化问题,包括物质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如物质文化中,中国人和缅甸人对建筑称呼的差异表现在中国有四合院,缅甸有竹篾茅草屋;地理文化方面,不仅山水各异,中国四季分明,缅甸只有旱季、雨季和凉季;历史文化方面中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典故;宗教信仰方面,中国没有普及的宗教,少数人信仰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而80%多的缅甸人信仰小乘佛教,无信仰的人少之又少。
        物质、文化词汇方面的词汇空缺会导致翻译时语义的不对应。因此汉缅文学翻译要求译者熟悉和掌握两国的语言文化,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将不对应的语义最大化的传递到目的语中去。
        (二)受语言、文学差异影响
    缅甸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却是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句法及文学体裁都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和文学对翻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缅甸语中有许多来自巴利语、孟语和外来语借词,一词多义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行文中许多作家习惯用两三个近义词连用,以增强表达的意义或丰富文章的韵味。缅甸的实验文学运动前后,文学体裁、内容、语言表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将缅语译入汉语时,对于语言与文学方面的不对应语义,一般需要使用音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等方法。而在将汉语译入到缅甸语时,通常又会使用大量的解释说明或直接略译。语言的巨大差异导致汉缅文学作品的互译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三)主体地位差异影响
        中缅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悠久,而友好交往的前提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中国一直优于缅甸。文化传播的方向总是从思想文化的强者流向弱者。从两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数量上便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缅甸文化的影响强于缅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对苏联文学作品、日本文学作品、欧美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也指明了其他中国吸收外国文学和文化的主要方向。此外,缅甸只是中国西南边睡的一个小国,1988年后,缅甸被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国家经济得不到有力的发展,文学、教育进步缓慢,甚少再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面世,也是影响两国文学作品译介的一个客观因素。
        东南亚文学作为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的译介和翻译研究也是东方文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然而因受到作品受众面及作品数量的影响,以东南亚文学作品汉译本为研究客体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随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翻译学研究的深入,对非通用语言文学的翻译作品进行翻译批评成为可能。
缅甸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重要的伙伴。而在经济浪潮中,两国优秀的文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事缅甸文学研究的学者少、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困难,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工作停滞不前。不能不说这对缅甸语语言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中国文学和缅甸文学相互译介的情况与两国密切的关系相比,应该说落后了许多。分析其原因可见:第一、两国国内精通两种语言熟悉双方文化的人尚少,翻译力量有限。通过第三种语言转译的作品使原文的韵味与内涵大打了折扣。虽然就目前而言,缅甸文学作品大多直接从缅文译到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但掌握缅甸语的学者还太少,能够从事文学作品翻译的人更少,缅甸文学作品的向中国的译介得不到有力的推动。第二、受到出版方面的制约,小众的东方文学作品不受市场青睐,外国文学界主观认定缅甸等东方国家的文学价值就是没有欧美文学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商和读者,所以有些作品虽然水平很高,很值得译介,甚至已经译成也无法出版。第三、人们对外国翻译文学的热情正在下降。缅甸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断代、断层、断译,更加使缅甸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和了解途径,也使缅甸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进入恶性循环。中缅的文学作品翻译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一支有实力的翻译队伍。
三、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译介传播的特点
        (一)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缅甸的译介和传播与缅甸的政治发展走向及中国政府外宣方针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如:1966 年 9 月 21 日,外文局报国务院外办《关于外文书刊发展情况和原定编辑方针上的一些问题》,该报告将外文书刊的编辑方针确立为:外文图书——以政治理论书籍为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出版毛泽东著作和其他中央负责同志的著作,及时出版反修文件,并在保证毛泽东著作和反修文件的同时,有计划地出版介绍中国基本情况的书籍……缅甸译入的《阿 Q 正传》和《鲁迅短篇小说集》等作品增进了读者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认识;通过古典和近代文艺作品,不少外国读者改变了因长期反动宣传造成对中国人民形象的歪曲观念,增进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整个“文革”期间 1949 年至 1976 年间,外宣书刊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内政外交,外宣书刊与国家内政外交关系紧密:当国内的政治形势或国家对外关系一旦发生改变,书刊对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就会马上发生改变。外宣书刊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现。
        期间缅甸国内也多次发生了政权和体制的变革。由于在1962年至1988年间文学作品的空间和威力远大于新闻媒体,1988年军人掌权后便对出版业实施了更严苛的审查,与民主、人权、政变有关的主题都被限制。由此作家不得不诉诸寓言和比喻。很多文学作品的传播转入地下,译者不敢使用真实姓名,译作在都读者间的传播也就更为艰难。部分作品在当局放松新闻出版的限制后才得以重现。
        (二)译入作品体量不足,影响力缺乏延续性。相比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的译介相对缺乏底蕴,在影视作品的冲击之下,影响力的生命力很短。年轻读者对20世纪的译介文学作品已经断层。相反《红楼梦》在影视力量的支持下反而显现了其生命力。
    (三)中缅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悠久,而友好交往的前提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中国一直优于缅甸。文化传播的方向总是从思想文化的强者流向弱者。从两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数量上便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缅甸文化的影响强于缅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对苏联文学作品、日本文学作品、欧美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也指明了其他中国吸收外国文学和文化的主要方向。此外,1988年后,缅甸被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国家经济得不到有力的发展,文学、教育进步缓慢,甚少再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面世,也是影响两国文学作品译介的一个客观因素。
四、鲁迅《一件小事》在缅甸的译介
        包括鲁迅作品及其思想在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缅甸历史虽早,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许多当时的翻译文本已无法查证。目前收集到两个《一件小事》缅文译本。两个译本作者分别是妙丹丁和敏丹[ 敏丹  jrifhoef;],两个译本均通过英文译本译入缅甸语。敏丹版本在对英文版理解的基础上对照了汉语语料,致使两个版本的翻译在文本上呈现出了较大了差异。
        妙丹丁1992年出版了译著《新时期外国经典短篇小说(2)》[ 妙丹丁 EkdifiHwumacwfopf*E|0if0w|Kwkdrsm;(2) ],书中包含了19篇中国、日本、挪威、丹麦、美国等国家的名篇名作,2009年再版,每次发行数量为500册。《一件小事》是其中的第七篇短篇。德钦妙丹丁是缅甸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对华友好,曾参加缅甸独立解放运动,因此冠名德钦妙丹丁[ 缅甸组织“我缅人协会”成员即德钦党党员,如德钦拉佩、德钦哥都迈]。缅甸独立后,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曾翻译高尔基的《童年》,曹禺的《日出》、《雷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美国作家米切尔的《飘》,曾分别获得1972、1978年度缅甸民族文学奖中的翻译文学奖。他翻译的原苏联长篇小说《日日夜夜》曾获斯大林文学奖。
        敏丹在2004年出版鲁迅文集《呐喊》,缅文译为《ab;rSaeítm;ay;jcif;》,其中收录翻译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共七篇杂文。敏丹是缅甸多产翻译家,因缅甸国内局势的关系,敏丹一直旅居澳大利亚,爱好诗歌与写作,一致致力于翻译事业。其作品未能获得缅甸官方认可,但是与中国文学界的作家有诸多往来,经常受邀来华参加作家研讨会。其翻译风格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用词朴实而活跃,坚持忠实翻译原则。
        鲁迅作品得以在缅甸进行译介和传播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在于鲁迅作品自身的生命力。毛泽东曾评价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锋,他不但是伟大的文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陈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为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现实的解剖和对历史的洞察比较易于引起人民的共共鸣,作品中描述的中国社会病态及人物性格带有思想启蒙、追求思想解放、具有理性批判的色彩。这些品质被缅甸新文学运动作家们广泛认同。在相似的国家历史命运背景下,广大读者和作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推动社会变革。
        原因其二在于:在中国外宣政策的影响及外交活动的推动下,逐渐培养了部分作家、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推动其产生主动了解中国的愿望。鲁迅作品在1976年后由外文局组织翻译多个语种推向了世界各国,并广受好评。在世界文学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文学也逐渐进入到缅甸读者的视野。缅文版《一件小事》的两个译本面试的时间跨度20余年,间隔了两个世纪,在不同时期带给了缅甸读者不同的感受。
五、译本的综合分析。
        鲁迅的《一件小事》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人入胜,但是思想极具深刻性,旨在表现对无知大众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精神的赞扬,目的在于唤起人民的忧国忧民意识,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热爱。文章的语言虽然简洁但是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文中对话不多,但是逻辑清晰,表意明确;文章风格朴实却能给读者留下深深的震撼。
        翻译评价是评定译本价值的一种手段。通过对译作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对不同质量不同层次的译作进行筛选,将更有说服力的作品传递给读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作品的精髓。从《一件小事》的两个缅文译本比较来看,妙丹丁体现出了其大文豪的文学功底,用词精炼、自然,归化译法更好的传递了鲁迅的精神风貌,丹敏的译作遵循原文对照翻译,有很明显的直译痕迹,可以窥探鲁迅原文的写作特色。
一、标题翻译分析
原文:一件小事
妙丹丁译:tuDspkwfatmufu jzLpifwJYESvkH;om; 意为褛衣之下的纯洁之心
敏丹译:ta&;rBuD;aomudp?wpfck 意为一件不要紧的事
        妙丹丁译本的源语为英文版的《A Little Incident》,敏丹译本来源于《An Unimport Affair》。妙丹丁将标题进行的深化,将作品的精神主旨凝练到其中。对于非母语环境的译入语读者而言起到了重要的点题作用。鲁迅虽以“一件小事”为题,但实际上故事描述的内容所带来的精神震撼并非一件简单的小事,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描述的虽然不是重大事件,但是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从标题的翻译来看,妙丹丁的处理使其有了强烈的文学色彩,突出了鲁迅想表达的反衬之意。从译本通篇来看,可以发现不同的英文版本也对译者对篇章主题的理解产生的不同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了文章标题的翻译上。“一件小事”与敏丹译入源本“一件不重要的事”本身已经发生了一定了偏差。
        
二、人称相关词翻译分析

        从表中可见,妙丹丁译本的选词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发生了改变,尤其是“车夫”一词。敏丹全篇只用了“拉车工人”这样的翻译,而妙丹丁的选词从转意代名词“黄包车”到“车夫”再到“拉车师傅”,充分反映出了主人公内心逐渐高大起来的车夫形象的变化。
三、语篇翻译分析
例1  原文: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妙丹丁译:bmvkdvkdESifh awmuaeNyD; uRefawmfNrdKYukda&mufvmwm ajcmufESpf&Sdom;NyD/ rsufawmifav;ig;q,fcg cwfwmavmufyJ Mumr,fxif&JY/(仿佛眨了几次眼睛那么短暂)
敏丹译:awmuae a&TNrdKYawmfqDajymif;vmcJYwJYajcmufESpfwmumvqkdwm rsufpdwpfrSdwf vQyfwpfjyufavmufom MumvkdufcJYovkdyJ/ (眼睛一睁一闭那一瞬)
   妙丹丁采用了归化译法,将缅甸常用的形容时间流逝的词替换原文,便于读者很快就能接受其中的含义,尊重了缅甸读者的思维习惯,敏丹译法照原文实意,虽有些生硬,倒也透出了一分俏皮。
例 2 原文: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
妙丹丁译:'gayrJY uRefawmfhpdwfrSm awmh rxl;jcm;vSygbl;/
(但是在我心里没什么特别的。)
敏丹译:'gayrJY usKyfacgif;xJrSmawmh pGJrusef&pfcJYbl;/ 但是我脑海里并没有留下什么。
例3   原文:——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是……
妙丹丁译:tcsdefanmif;vmwmESifhtrQ vlawGukdvnf; ykdNyD; rkef;rkef;vmw,f/
 (时间久了, 对别人渐渐地就憎恶起来了。)
敏丹译: rSef&mukd ajym&&ifjzifh tJ'Dta&;BuD;w,fqkdwJYudp?awGaMumifh usKyfawmhaepOfawGMuHKae&wJY vlawGukd uRefawmf odyf*?krpkdufrdawmhbl;/
老实说,也是这些每天碰到的这些小事让我对人再也放在心上。
     原文中作者的内心独白有一种无力感,有一种感慨社会凉薄的意味。而两个版本的翻译都有一定的偏误。rkef;在缅汉大词典中的有两种释义,表示恨、憎恨和厌恶、讨厌,动词重叠后产生了语法意义,可表动作的渐进,译文歪曲了原文“谁都瞧不上,认为身边都是自私冷漠的小人”的意思。*?kpkduf是指关注、关心、在意的意思,冠否定词后无法表达原文作者那种自嘲的心理。
原文: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原文“眼见”在这里鲁迅表达了知识分子审视无知大众的主题,原文虽然未有感叹句来加强语气,但是通过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看出“我”当时对老妇人和车夫充满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老妇人是装腔作势,而车夫是自找麻烦。两个译本在语义的表达上没有偏差,但是妙丹丁译本通过语篇给人传递出的情感信息要更贴切更柔和,敏丹译本情感上过于强烈,破坏了原文整体枯肃的大环境。
        整体可见妙丹丁译本在传递原文情感与精神主旨方面要更胜一筹,但是从文本再创作的角度来看,敏丹译本以其活泼跳跃的用词,赋予了人物更加鲜明的个性,如rsufpdESpfvkH;(两只眼睛)a&TNrdKYawmf(金城-京城)tdrfxJukyf(宅)aevkdYr&bl;? vrf;ab;qD;u jAKef;qkd(噗通) 等用词打破了原文冷色调的背景环境,通篇描绘了一个自私、急躁、坏脾气的主人公通过简单的故事线发生了强烈的心理反差的变化过程,也不失为其译本的独到之处。
        《一件小事》的两个缅文译本给缅甸读者呈现了不同风格的故事,译作的可读性都非常的高,许多新生代的年轻读者通过译作从文学层面接触了中国、认识了鲁迅,已经完成了翻译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使命。而译本也通过翻译家传递了原著的文学价值。
        结 语
        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其无限的创造力。汉缅两国在是世代友好的邻邦,两国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便是两国互融共通最好的桥梁和纽带。两国间还有许多值得传译的经典没有翻译和介绍出去。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不仅仅的经济上的互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建立更深入的互信和理解,才能够抵御不和谐不友好的音符,维持邦交的和谐和稳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序、高质量的开展汉缅两国文学作品的互译需要依靠国家政策指引,需要各界专家、文学大家、翻译家的努力,也需要社会民间各界的支持。
        文学作品所能体现的社会功能、美学功能及传承功能是其他题材作品不具备的。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绝大多数流向了经济领域、外交和行政管理领域。即使人工智能翻译再发达,也几乎无法达到人工文学翻译所能达到的境界。这也为未来的语言人才提供一条职业成长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刀克利,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谢天振,译介学,[M]译林出版社,2013.10
[3]尹湘玲,20世纪缅甸文学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6
[4]邹东来,文学翻译基本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
[5]庞希云,东南亚文学简史,[M]人民出版社,2011
[6]吴巴佩,缅甸历史概况,[M]文学宫出版社(缅甸仰光),1952.10.
[7]段连城, 对外传播学初探,[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8]黄友义,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中国翻译,2010(6):16-17.
[9]庄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上演“多声部大合唱”[N]. 光明日报,2012-12-31.
[10]李谋,中国文学与缅甸文学,[J]国外文学,1983
[11]叶朝成,李肖肖,基于语料库的《一件小事》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12
[12]陈文婷,《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的语篇衔接对比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