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下   作者:马雪明
[导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风险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急剧增加,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本文就当前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对策建议。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楚雄市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 马雪明   675000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风险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急剧增加,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本文就当前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环境风险物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如2021年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气爆炸事件、2020年贵州遵义“7·14”柴油泄漏事件、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8·12”危化品仓库爆炸事件等,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目前全国各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作为事发地第一响应点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已成为我国各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根据我多年环境监测工作实践经验,对目前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应急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应急监测机制建设不完善
        为了有效实施应急监测,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做好应急监测机制建设,编制相应的环境监测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应急监测工作做出统筹安排。目前通过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的各级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基本都能够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的要求编制了应急监测预案,并按照预案的内容完成建立指挥组织机构、现场快速监测实施计划以及应急监测报告的发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已编制的应急预案虽然一般内容完整、通用性强,但可操作性差、针对性较弱,而且未能及时根据区域内环境风险隐患情况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现场监测实施计划多是流于形式,无针对本地区具体风险源的应急监测方案,区域联动应急监测机制尚不完善。
        2、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日趋重视,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基本都配备了一些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以及人员防护装备,但普遍存在配置不足,区域内各县仪器设备配置缺乏统筹性、重复配置;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由于其使用频次不定,很多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管理,经常处于失控状态。
        3、应急监测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有行动迅速、数据快速准确、高风险等特点,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素质是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现在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存在人员少、专业性不强、缺乏应急监测专家等问题。显著表现在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人少事多,监测人员既要到实地采样、进行实验室分析,还要负责应急监测报告编报等工作,再加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是经常发生,而发生时污染因子不明确、空间和范围不确定等,应急监测人员面对复杂变化的现场,往往会因为应急监测经验不够、污染因子不了解、仪器设备不足、现场应变及临时处置能力不强等原因影响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
        4、缺乏必要的应急监测演练和实战经验
        由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次数较少,许多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参加的应急监测实战经验较少。如果再对应急监测演练工作不够重视,演练时应付性地走过场,环境应急监测将停留在书面文字上,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反应速度慢、应急能力不强,容易错过最佳的监测时机,影响应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应急监测保障体系建设
        应急监测保障包括组织保障、装备保障、技术保障、应急能力保障。生态环境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机制和相关技术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应急监测数据库和技术专家组的建立,提高指挥协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本地区应急监测数据库建设重点放在区域污染风险源点,应急预案的制定重点放在有区域敏感地区及企业行为的监管上。建立重点企业定期监测制度,开展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工作,根据危险源调查和排查结果,针对排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查阅《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及有关资料数据库,掌握其环境与健康危害特征,建立污染事故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强和相关协同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如水体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要做出与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大气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要体现于林业、气象、能源等部门的调配协作机制[1]。
        2、建立地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联动机制
        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笔者建议建立地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联动机制,提高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由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根据各县环境风险情况统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配置,避免重复配置;建立应急监测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将各区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应急监测人员等技术信息共享,以便于应急监测工作开展时实现统一安排和调配[2];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检验联动应急监测的有效性,增加各区县生态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提高应急监测技术水平。
        3、加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管理
        生态环境部门应保障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经费,由生态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管理员定期对所有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定期检查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按规定的保存条件要求进行保管、定期维护更新,并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应急监测人员应对现场便携式仪器等进行性能检查,加强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环境应急监测设备随时保持良好状态。同时还应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防护装备的配置和维护,保证监测人员的健康安全是应急监测工作能有效开展最基本的条件。
        4、加强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加强应急监测技术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使监测人员能够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污染物的毒理性质以及安全防护等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对辖区内可能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源以及以往多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应严格按照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开展演练,对应急监测方案制定、人员及仪器设备配备、采样、监测分析、报告编制、污染源强及影响范围分析等全过程进行演练,提高监测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并对应急监测预案不完善之处进行修订。
        经过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应使应急监测队伍达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规范开展应急监测的要求,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应对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结束语
        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必须充分认识到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区域内各县之间要开展联动应急监测演练、加强交流学习,按照各自的能力范围开展好应急监测工作,为使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降至最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蔡静,李敏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状分析及建议[J]. 绿色科技,2017,14:146-147.
[2]杨杰,沈 清,王 平.对建立地级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联动应急监测机制的思考[J]. 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4):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