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实施情况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2期4月   作者:曲长里
[导读]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种植经济效益
       曲长里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 大连116000

    一、背景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红薯是我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主要分布在庄河市、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和金普新区,种植面积近30万亩。2013年4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瓦房店闫店地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项目实施前,我市红薯种植存在以下问题和短板:
    一是我市红薯种植除深翻地、耕整地、起垄覆膜外,大部分生产环节靠人工作业为主,耗工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种植精度低,成本高,产量低,农民收入低,尤其是秧苗移栽环节全部靠人工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二是没有统一的红薯机械化种植模式,没有合适的种植机具;三是过量施肥用药,残膜造成土壤环境污染严重。
    实施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首先从可复制、可示范、可验证、可反馈、可集成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将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多方位全方面地解决大连地区红薯种植的问题和短板。种植机械化从耕整地、移栽、田间管理和收获这4大作业环节进行试验。其中,对种植机具优化配置区域适应性、机具稳定性、装备可靠性开展研究。
       二、实施内容
       (一)试验种植品种选择
       经项目实施小组研究决定,本次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引进、试验项目种植品种为对生产农艺要求更高的商品红薯,具体为烟薯25号。
       (二)建立项目试验基地
       根据选定试验品种为“瓦房店闫店地瓜”主要种植的烟薯25号,因此试验地点选择瓦房店市泡崖乡长山村,面积为80亩。项目实施主体经遴选为瓦房店仁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合社。
       (三)全程机械化试验方案确定
       根据《大连市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引进、试验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项目组联合项目合作单位原定共赴山东、河南等红薯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地区开展调研与技术引进工作,但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前往,改为与相关地区进行电话沟通与咨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共同研究出试验模式方案:
       深翻地→耕整地→起垄→铺设滴灌管→覆膜→移栽→田间管理→收获→残膜处理
       (四)红薯复式移栽机、杀秧机、收获机械和残膜回收机引进试验
       1.引进红薯复式移栽机
       具有一次完成旋耕、起垄、施肥、铺设滴灌管、覆膜和移栽功能。作业试验结果:旋耕作业土壤细碎、平整;起垄作业垄形规整,无坍塌现象;滴灌管铺设准确;覆膜平整,地膜残破率<3%;移栽株距可调节,移栽行距≥170mm,移栽精度>99%,秧苗成活率>97%。
       2.引进杀秧机
       红薯杀秧作业是红薯收获前重要的农艺环节,其将红薯茎叶全部打碎进行还田,为后期红薯收获提供作业条件。杀秧质量的高低对红薯收获时的机械损伤以及红薯的品质都有直接影响。作业试验结果:红薯茎叶全部打碎还田,垄面清晰可见。
       3.引进红薯收获机
       具有红薯挖掘收获、抖土平铺功能。作业试验结果:红薯落果率<1%,破损率<3%。
       4.引进残膜回收机
       由于我市红薯种植适用于覆膜种植方式,而秋季收获后,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成为红薯绿色种植的技术瓶颈。结合大连市红薯收获后,残膜浅埋在土壤中或散露在地表的现状,引进残膜回收机。将地表土壤铲入设备内抖土装置中,经过旋转抖土后,在旋转轮中只剩余残留农膜。作业试验结果:残膜回收率≥90%。
       (五)覆膜与不覆膜栽培方式效益试验
       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覆膜与不覆膜栽培形式试验对比,验证两种栽培形式经济效益差异。


       1.成本对比
       红薯覆膜与不覆膜种植作业过程中拖拉机油耗相差无几,覆膜种植成本=不覆膜种植成本+地膜成本+ 1名覆膜辅助人员成本。
       地膜成本:地膜采用008黑色地膜,成本为45元/亩。
       辅助人工成本:约5元/亩。
       结论:覆膜种植较不覆膜种植成本增加50元/亩。
       2.收益分析结论
       根据实际测产与试验时红薯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覆膜种植方式收益为25975.8元/亩,成本50元/亩,不覆膜种植方式收益为23913.8元/亩,覆膜种植较不覆膜种植效益增加2012元/亩,经济效益提高8.41%。
       (六)高垄栽培与普通垄栽培试验对比
       以往,大连市红薯栽培以普通垄(垄高15-20cm)为主。为适应我市近年来降雨量比较集中的现状,减少红薯受洪涝影响,同时增加土壤表面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表面光照,因此将红薯栽培改为高垄栽培方式(垄高30-35cm),并与普通垄进行试验对比。
对比项    高垄    普通垄
垄高(cm)    31    18
1垄1延米产果数(个)    15.8    15.3
实际亩产量(公斤)    5073.4    2716.9
一等果比例(%)    70%    42%
一等果产量(公斤)    3551.4    1141.1
一等果单价(元/公斤)    6    6
二等果比例(%)    16%    51%
二等果产量(公斤)    811.7    1385.6
二等果单价(元/公斤)    4    4
三等果比例(%)    14%    7%
三等果产量(公斤)    710.3    190.2
三等果单价(元/公斤)    2    2
实际亩收益(元)    25975.8    12769.4
       表1 红薯起垄试验情况分析
       由于2020年项目实施过程中,瓦房店地区出现多次集中降雨,普通垄红薯受到大量雨水浇灌,对最终红薯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经测算,得出高垄种植方式收益为25975.8元/亩,普通垄种植方式收益为12769.4元/亩,覆膜种植较不覆膜种植效益增加13206.4元/亩,经济效益提高103.4%。
    三、实施效益
    1.经济效益
    2020年,大连市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面积达80亩,平均产量5073.4kg/亩,其中一等果3551.4kg/亩,二等果811.7kg/亩,三等果710.3kg/亩,平均收入25975.8元/亩,节本1630.25元/亩,增收1402.25元/亩。
       2.社会效益
       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现,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由机械代替人工,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生产用工紧张程度得到充分缓解,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与生产条件。
       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模式的制定,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作物的单产来达到增加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逐步完成规模经济向效益经济的转变。
       项目的实施,对大连市农村生产环境改善、种植业结构调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用巨大,并将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外,项目应用新的推广模式,实现了产业化互动与升级、技术融合与发展。
       3.生态效益
    我市气候近几年连续干旱少雨雪,水资源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具有保温、保墒、抗旱、抗涝、减轻病虫害、消灭杂草、提高果实品质、增产增收的优点,减少机械进地次数,有效保护土壤。另外应用残膜回收机械减少了红薯茎叶的焚烧,回收农残膜,保护自然环境。实施红薯种植全程机械化对于我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电去...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