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方法和疲劳寿命分析综述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2期4月   作者: 李旭1 李华城2 王璐3
[导读] 滚动轴承应用广泛,旋转精度高,传动性能好。滚动轴承的故
       李旭1   李华城2  王璐3
       内蒙古工业大学  010080
       摘要:滚动轴承应用广泛,旋转精度高,传动性能好。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和疲劳寿命预测能有效降低故障概率,缩短检修和维护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可靠性。基于此,本文从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和疲劳寿命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对故障类型、监测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疲劳寿命展开综述,旨在推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和寿命延长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疲劳寿命
       滚动轴承结构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目前已标准化。由于载荷分布不均,滚动轴承内外圈接触应力不同,且滚动体抗冲击能力差,易发生塑性变形,随着使用次数的累积,滚动轴承会发生故障,导致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损坏或失效。本文围绕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方法和疲劳寿命进行分析综述,目的是为滚动轴承维护与检修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1.滚动轴承故障类型
       因工况复杂,滚动轴承的故障类型种类繁多,主要包含以下五种:
       (1)磨损——异物入侵、润滑不良和高负荷运转等所致,影响光滑度和旋转精度,多发生于滚动体与滚道之间,属于最常见的故障;
       (2)疲劳——疲劳应力、冲击载荷和装配不当等所致,表现为脱皮或剥落;
       (3)断裂——热处理、润滑不良和载荷冲击等所致,表现为麻点或凹坑;
       (4)腐蚀——润滑液使用不当和电火花等所致,包括化学腐蚀、点腐蚀和微振腐蚀;
       (5)胶合——异物入侵、润滑不良和冲击载荷等所致,表现为凹坑或局部熔合。
2.滚动轴承故障监测及设备
2.1监测方法
       对于不同的故障类型,需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四种:
       (1)振动分析法——借由轴承座的振动传感器实现振动监测;
       (2)声发射法——应力集中引起的塑性裂纹扩展,对释放的弹性波进行监测;
       (3)磨损颗粒法——磨损颗粒计数,包括铁谱分析法和颗粒计数器法等;
       (4)油膜电阻法——润滑不良会引起油膜破裂,导致内外圈电阻减小,实时监测电阻大小判断是否异常。
2.2监测系统和设备
       监测系统工作时,轴承座上的传感器接收周期性脉冲信号,经放大和数模转换,将数字信号输出到计算机,然后使用时频域分析处理信息,并借助神经网络扫描,最终识别故障类型,其系统构成和信号采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信号采集过程中,由联轴器驱动滚动轴承,借助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经放大和数模转换,将数字信号输出到计算机系统以供识别。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滚动轴承监测设备均配备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其组成部分包括:电机、联轴器、减速器和磁粉制动器等。
3.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3.1故障诊断机理
       故障诊断是在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对其基本状态进行设别和监控,若发生异常状况,则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补救,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诊断过程的机理通常包含以下三种:
       (1)经验模态分解——时域和频域处理方法,能过滤原始信号的杂质,分解得到内在模态函数,实现逐层分离处理,特点是筛选性能强,时频图准确,但内在模态函数分量选择要求高;
       (2)经验小波变换——由小波和尺度函数重构而来,特点是形象直观,自适应性强,但信号的细节分析困难;
       (3)短时傅里叶变换——基于傅里叶变换公式,可处理时域和频域信号,特点是输出可靠性高,但对时间分辨率和频率的兼容性差;
3.2故障诊断内容
       故障诊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检测、预警和追踪。通过采集并处理振动信号,选定故障特征,施行故障提取,根据故障类型确定成因,最后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五个环节:
       (1)信息测取——挑选检测参数,采集特征信号;
       (2)特征提取——分析特征信号,确定故障点;
       (3)状态识别——初步辨识故障类型;
       (4)诊断分析——确认故障类型,分析形成原因;
       (5)决策干预——预测故障发展方向,拟定方案,进行修复和调整。
4.滚动轴承故障分析
4.1滚动轴承振动机理
       引发滚动轴承振动的因素很多,内部因素包含工艺装配、结构组成和设计缺陷等,而外部因素则包含润滑条件和受力载荷等。
4.2故障分析方法
4.2.1时域分析法
       时域分析法是在时间坐标轴内,分析并显示信号的组成与特征,包含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两种,前者利用幅值域统计指标,后者则利用二阶计量相关函数。该方法运算速度快、信息完整,但精度较低。
4.2.2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利用傅里叶变换公式,输出包含频率成分和各频段幅值的频谱图,适用于功率谱、包络谱和倒频谱分析。该方法精密度高、可改进,但易受噪音影响。
4.2.3时频域分析法
       时频域分析法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得到信号的时间与频率的关系,并提取局部特征信息。该方法应用范围广、分辨率高,但存在模式混叠问题。
5.滚动轴承故障疲劳寿命
5.1疲劳寿命概念
       基本额定寿命:在相同工况下,一组近似相同的滚动轴承,可靠度为90%的寿命(即90%的滚动轴承未出现点蚀破坏前的总转数或小时数)。
5.2疲劳破坏机理
       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论,滚动轴承发生疲劳失效主要包含两种情形:
       (1)点蚀。在外界载荷作用下,滚动轴承表层出现小坑,随着崩裂口扩大,点蚀逐渐扩展,最终滚动轴承丧失工作能力;
       (2)表层剥落。一般地,在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转后,会出现表层剥落现象,剥落深度极小,肉眼难以识别。
5.3疲劳寿命预测
5.3.1统计分析
       基于可靠性理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批量轴承的疲劳寿命,该方法常用,但较为繁琐。
5.3.2L-P寿命模型
       在刚性条件下,滚动轴承基本额定寿命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额定动载荷;P——当量动载荷;——指数
       通过该模型,查表确定当量动载荷与额定动载荷,代入求得基本额定寿命,从而定量衡量轴承的接触疲劳强度。
5.3.3其他寿命模型
       除了最常用的L-P寿命模型之外,还有Ioannides-Harris寿命模型、Tallian寿命模型、Schlicht-FAG寿命模型和Keer-Bryant裂纹扩展寿命模型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滚动轴承结构复杂,工况多变,运转过程可能出现多种问题,引发故障,造成轴承损坏或失效,导致机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出现异常时采集信号并处理,根据提取的故障特征,运用故障分析方法,制定应对策略。同时,结合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特点,最大程度延长轴承寿命,进而保障机器的持久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舜酩,侯钰哲,李香莲.滚动轴承振动故障时频域分析方法综述[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8[2021-07-23].
[2]李志文.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与案例分析[J].中华纸业,2020,41(24):70-73.
[3]张金豹,邹天刚,王敏,桂鹏,戈红霞,王成.滚动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综述[J/OL].机械科学与技术:1-25[2021-07-23].


李旭,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1999.10.3,本科在读,职称无,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自动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分...
•   ...
•   ...
•   煤...
•   石...
•   ...
•   化...
•   ...
•   ...
•   ...
•   ...
•   ...
•   ...
•   论建...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