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晨
湖南省永州市第七中学 湖南省 永州市 425100
摘要:在唐代的诗人中,无疑要数杜甫的心胸最为开阔,他的境界最为崇高,他的人格最为健全,他的情感最为深沉,他的眼光最为独到,他的体察最为细致。他的诗歌表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痛苦历程。杜甫如何将个人悲欢与民族悲欢有机结合,形成宽厚和顺,容载万物的品德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教学研究、厚德载物、杜甫
高中生对杜甫这个诗人的作品和他的写作风格是非常熟悉的。他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他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他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沉郁……这些,早已经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脑海。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讲杜甫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是非常熟悉杜甫的,所以在课堂上既要承接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又要有所突破。 再加上杜甫的诗充满着帝国的兴衰与心灵的震颤,以阔大之境写悲凉之情,深沉高远,愤懑抑郁。所以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去寻找写作的踪迹也有难度。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时秉着化繁从简的原则,从诗歌手法和诗人思想着手去设定学习目标,确定重难点。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所有的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不能忽视读,因此我将反复诵读、体会诗情作为第一个教学目标。讲解时要依据诗歌手法和诗人思想来精讲,不必面面俱到。经过反复斟酌,我确定了其他三个学习目标: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分析鉴赏,明确手法;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很多语文老师讲诗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不去管押韵、重音、节奏,只着重于诗歌结构、手法和情感的分析。但其实,诗本身是有韵味的,这种韵味是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的。所以指导学生读诗,是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技能。我们平时除了指导他们读诗外,还可以请求学校多开展诵读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诗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不赞成讲授古诗要字字清、句句明,但必要的讲解绝对不能少。什么是必要的讲解呢? 学生不懂的就是必要的。所以, 关于《登高》这首诗诗意,我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先结合注释疏通,然后我会在课堂伊始抽一名学生简单陈述,再有针对性地讲解。
讲课过程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机械死板的一二三。它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登高?而言,学生得抓住杜甫诗歌的核心风格——沉郁顿挫。 什么是沉郁顿挫?沉郁指的是诗情,顿挫指的是诗艺,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 顿挫是曲折、回旋、婉转的抒情手法。
杜甫的《登高》在古人眼中,是唐诗的压卷之作。从明朝的胡应麟,到很多清朝文人,都认为这首诗是七言律诗里的第一首——最好的一首。的确,这首诗在艺术上不管怎么夸赞都不算过分,它的确写的太好了。第一:全诗八句全用对偶,极尽锤炼又好似脱口而出,将汉语的形式美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二:语言密度高,容量大,特别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短短十四个字蕴含了四重难——万里难,悲秋难,作客难,常作客更是难上加难;第三:结构紧凑,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全部由“风急”而来,后面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他用“万里”从空间上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连接在一起再由五、六句转出了七、八句。诗歌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这首诗的艺术美太过突出。环境渲染、意境烘托达到了极致,一些学生直接认为作者杜甫也是完全的悲、完全的苦。众所周知,杜甫是有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但如果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那就是大错特错。古诗中,描绘凄苦是容易做到的,而在凄苦里将个人悲欢与民族悲欢有机结合,形成宽厚和顺,容载万物的品德,是非常人所轻易能为的。
沉郁、苦闷、愤懑在这首古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内容上,这首诗的感情虽然沉郁悲凉,但气势却磅礴雄壮,容载万物,境界十分开阔。其实,这首诗不能说悲凉,应该说悲壮,杜甫博大的胸怀,好像承受了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写悲凉的诗很多,写艰难穷困的诗也很多,比如孟郊,他写了很多艰难穷困的诗,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写得很穷困,但是写得不大气,因为他描述的就只是自己的苦难。而《登高》,哪怕写苦难,他也写得极其大气!
细品杜甫,他“烂漫通经术”,积极入世,对自己的才能极其自负,政治理想也极其高远。可现实却非常残酷,杜甫费尽心思所任的官职右位率府兵曹参军,实际上就是一个兵库保管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年前杜甫目空一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刚来长安的杜甫何等自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志向何等高远。然而现实却是无比的滑稽,没有惨,只有更惨。安史之乱的到来,杜甫连个保管员都干不了了。早年的理想那么高远,才华那么洋溢,晚年的生活却漂泊孤苦,落差如此之大,杜甫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活的呢?
安史之乱后,他饱尝国事家事的惨痛,对“民生之多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广大人民群众自然有了更深切的同情。苦难面前,他没有选择自怨自艾,慨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选择将自己献给了多难的祖国,将自己献给了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人民,并把这些视为创作的动力和人生的真谛。他那“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变成了“济时敢爱死”的壮心;他那“万里可横行”的豪纵,变成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同情心;他那博大宽广的胸怀,变成了深厚广博的仁爱。
满腔抱负的杜甫一生未得志。《登高》这首诗里的杜甫,真实再现了他的晚年,是哀,是悲,是艰难苦恨,是满头白发,一身病痛,可谓是又穷又病又倒霉。但我们不仅要体会他的悲苦,还要了解他背后的悲壮,了解他骨子里的深宽广博,厚德载物。像他一样,在灰暗中,依旧能见到光明,在沮丧时,仍充满希望。
身为高中语文老师,讲透一首诗,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不仅要有押韵、停 顿、轻重音等诵读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艺术方面的鉴赏能力。 讲活一首诗,就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位受过正规培训的老师都具备。但要达到“身临其境”,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我无比庆幸,我在讲?登高?时,有了这样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昔人已逝,但精神长存,我透过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感受到了杜甫的悲壮与广博。这并不是我有特异功能,而是我走出了课本,以更宽广的思维去了解了诗人。因为了解,才会懂得。
苏轼评价:李太白、杜子美以瑛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杜甫早年不得志,晚年饱尝人世疾苦,我在讲授这首诗时,对这“知人论世”这点的把握是最到位的,学生听了后收获很大,他们学了那么多杜甫的诗,只是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对杜甫本人,也只是笼而统之的现实主义。学了这首诗以后,学生成熟了不少,原来悲苦如晚年杜甫,也能仁厚广博,兼济天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希望学生在未来,能吸取杜甫在苦难中依旧兼济天下的品德。如坤卦一样,包容、收敛、脚踏实地,努力培养自己的德行,在生活中温和待人、关心国事。如大地一样,生长万物、承载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