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文
成都市青白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成都 610300
疟疾是指一种经由蚊虫叮咬或输入含有疟原虫的血液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内的疟原虫分为四类: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寄生的疟原虫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余两种比较少见,偶尔可见境外输入病例中其他类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png)
实验室检查。(1)血象。患者身体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会在多次疟疾发作后下降,恶性疟疾更加明显。白细胞在发病初期为稍增,之后逐渐下降或不变,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 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2)疟原虫检查。通过血液涂片染色检查疟原虫可以分辨疟原虫的种类;骨髓涂片染色体检查疟原虫,阳性率要比血液涂片高很多。(3)血清学检查。一般的,抗虐抗体会在感染疟原虫之后的2~3周出现,4~8周达到最顶峰,之后开始下降。现今使用的检验方式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等试验,阳性率可达到90%(请明确是阳性率还是准确率),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诊断。流行病学。当存在疟疾流行区域居住、旅行或者近期出现疟疾发病以及输血等出现发热症状的人应被怀疑为疟疾感染。
临床表现。疟疾典型的具有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有这些症状结合患者活动史可初步判断。出现不规律发热、伴脾肿大、肝肿大以及贫血者可能存在疟疾感染。凶险型多出现在流行期,发病急、高热寒战,甚至出现昏迷、抽搐。如果在流行区,婴幼儿出现突发的寒战、高热、抽搐、昏迷等症状应考虑感染疟疾。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寻找疟原虫,一旦发现疟原虫及诊断为疟疾。血片寻找疟原虫应在患者寒战发作时进行才学诊断,此时疟原虫数量庞大、容易发现,同时需要重复多次寻找,并作厚血片寻找。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片多次阴性时,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疟原虫。
治疗性诊断。当出现临床症状类似疟疾,但是通过多次诊断并没有发现疟原虫时,可考虑使用能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如氯喹进行治疗,如果治疗48小时发热控制者可能为疟疾。但需要注意耐氯喹虫株。
疟疾的危害
疟疾常被称为模仿大师,它几乎可以模仿其他所有感染疾病的症状,不过它模仿最像的还是流感,并且是非常严重的流感。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发热、头痛、发冷、四肢酸痛等等这些常见的症状。也会表现为高热、寒战的症状。这些症状常有规律的出现,这是因为在那些疟原虫似乎在同步进行分裂。但并不是每一个感染者均会出现症状的规律性,因为这种表现可以受到疟原虫种类的不同以及使用某些药物而发生改变。医学界已知的其他的任何症状表现均可以是疟原虫引起的。一般的我们认为如果你刚从疟区出来就发烧,那么你多半患上了疟疾。
疟原虫一般会在肝脏部位呆上6天左右,进行分裂之后才会进入血循环。因此如果你抵达目的地后的第一个星期出现发烧症状,可能不是感染了疟疾而是患上了其他的疾病。
如果感染疟疾后没有及时治疗,疟疾就会引起并发症。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被疟原虫破坏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身体虚弱。如果感染了脑性疟,那么会出现抽搐、意识错乱、失去知觉等症状。如果在肺部、肝脏部位红细胞被破坏发生阻塞,很可能引起器官的枯竭。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是医生误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是疟疾都是急诊。由患者出现症状到死亡可能就是3、4天的时间,因此根本不容得患者延误治疗时间和进行错误不当的治疗。
防控措施
要想控制和预防疟疾就需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进入疟区前,应先进行流行病学侦查,针对疟疾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患者,进行登记,做好管理和追踪观察。对已经确诊的患者需要尽快控制,进行彻底治疗;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和抗复发治疗。一般的防控在春季或者流行期前一个月进行。但凡两年内存在疟疾史、血液中诊断有疟原虫以及脾肝肿大者进行治疗。在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应对15岁以下的儿童或全体居民进行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需要在蚊子流行季节正确、积极使用蚊帐,户外执行时应使用防蚊剂,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最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3)保护易感者。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在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 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