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历史文化意义,其空间的观赏性、生活的参与性,结构的科学性、装饰的内涵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文化;运用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构成建筑物的各个空间中,增添了诸多具有文化意象的元素,提升了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功能。虽然中国传统的建筑物有很多,但是每个建筑物都有其和其他建筑物不同的地方,即使同样是塔也依然各有特色,这就是装饰艺术的体现。
1建筑装饰艺术的内涵
装饰艺术其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几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对于建筑的设计,办公楼与居民楼的设计则不同,同时对于环境的设计,以及服装上的装饰这些都属于装饰艺术。传统建筑不可能千篇一律,比如寺庙和宫殿大多金碧辉煌,利用黄色的琉璃瓦进行装饰,并且对于房檐的设计也是层出不穷,一些房檐拥有飞檐,而有的则没有;一些宫殿为了有气势,还会在屋顶放置小型石狮子;不同等级的宫殿,放置的个数和样子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古建筑多为木制,因此木雕的装饰也各有不同。
2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1)现代建筑装饰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的审美功能,它和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建筑装饰能够装饰产品、点缀建筑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同时,它更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感,用现代人的思维去陶冶人们的心灵。其次,建筑装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很多建筑装饰往往会成为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从而使得建筑的主题得到升华。最后,现代建筑装饰还有一定的标志和符号的功能,很多建筑装饰往往体现了人们的信仰、道德、技术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2)现代建筑装饰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图案和纹饰进行装饰,如浮雕绘画,文字,适形造型,或者建筑构造的外部构件。二是利用建筑构建的抽象组合来形成装饰。建筑构件往往成为建筑的语言,通过一定的建筑构件,如标准手段制作的柱式,标准手法处理的山墙端部等等。这些构建具有一定的符号功能,能够很好地表达建筑的主题。静电的作品如我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通过钢筋条柱来表现出一定的主题。三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构的对比。比如,现在用人造石来代替花岗石,用玻璃钢表面饰色来代替金属材料,用壁纸来替代磁砖等,在视觉效果上让人们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真伪。因此,发挥材料的特殊性能及质地美,必然成为现代装饰艺术发展的趋势。(3)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应用传统文化,应当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对现代装饰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寻找现代和传统“结合点”。应当从“形”、“意”和“神”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从形的方面来看,应当着重于对中国汉字、龙纹、鱼纹、云纹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形”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纹饰的提炼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宫的隔扇夹纱上的臣工字画使得室内空间显得髙贵而优雅,目前很现代装饰中对汉子装饰就有着创造性的应用。汉字装饰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纸而变成了玻璃锈烛、金属和陶瓷。在一些现代装饰中,玻璃锈烛汉字的装饰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髙雅的室内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空灵和飘渺的效果。(4)传统文化中“形”的应用,从根本上讲应当是“意”的传承。比如,将传统的云纹样式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中,则是表现了现代人对于“吉祥”意蕴的追求。在现代建筑装饰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在现代装饰中应用古典装饰的例子。
3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运用
3.1直接运用
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是最为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纹样、雕塑、色彩、材料等的运用。
如,回纹本身就具有装饰艺术的“形美”特征,能在回环相扣、往复循环中表达出人们对于自然的感受,进而传达出“意美”旨趣。审美主体与回纹装饰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审美主体感受到神秘、不可传达,但却十分真实的“神美”体验,进而提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感受。再如,回纹类纹样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相对多元化,既可将其用于门、窗等边框装饰中,也可使其成为踢脚线上的装饰语言,或应用于边角装饰中。这种多元化运用,也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空间、功能,选择不同材料。如踢脚线可采用木材、金属材质,门、窗边框在镶嵌的玻璃材质上的纹样应用,既可起到装饰效果,也能通过玻璃进一步显示纹样的艺术属性,使不同纹样在不同的应用对象中显示出个性化的艺术效果。
3.2重构运用
直接运用只需将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与装饰物进行对应选择,按照运用原则与装饰需求,做好形式转换、意念延续、空间流转,即可发挥装饰艺术的功能与审美意图。但在重构运用中,需对元素做细致的“形美”提取,对其“意美”宗旨进行集中强化,使其特征更突出,同时为其赋予现代建筑装饰的“神美”旨趣。如,传统装饰元素的色彩、图案、造型,需进一步归纳处理,使其在建筑装饰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概括性。一方面,需对传统图形元素进行提炼,包括分解、选择、变形处理,然后运用造型规律,融入造型元素,通过艺术处理集中文化象征意义,进而通过装饰艺术的设计整合思路,使其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理念相契合,重构出能体现国风、国韵、国潮特色的现代装饰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中,设计师需将传统的图案元素与现代审美进行比较分析,去除机械、堆砌的特质,运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思维,分析原图造型特征,抓取与现代审美相契合的特质,再通过独立化的元素处理,为其赋予现代审美意图的艺术性格。
3.3技术运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开始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建筑装饰艺术的表达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突破,充分利用新技术成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等技艺表现,可通过新技术更直观而快速地表达出来,有效促进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运用。如,在园林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虚拟技术人为地设计和模拟自然山水中静谧幽深的丛林、涓涓细流的小溪、土石结合的山坡等,实现回归自然环境的理念;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建筑小品造型、材质等进行装饰,或雕龙画凤,或绘制花鸟虫鱼、山水林木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表现;还可以辅以建筑布局的随形就势、开敞自由、通透实用,使人们感受到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协调、融合,展现传统建筑设计艺术的精妙所在。
结束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传统建筑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装饰艺术都是现代建筑设计师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样中国未来的建筑会越来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并且这种装饰艺术的学问也会传承下去。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运用,受到二者关系的约束,也需要在满足结合运用的原则下,通过科学选择、合理提取,使传统文化元素转变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中的装饰语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技术,凭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与变形应用,重构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加强不同文化元素及几何构图与色彩寓意运用的传统装饰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晓钟.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研究[J].雕塑,2017(6):84-85.
[2]董秋敏,孙凰耀.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7(11):148.
[3]郭妮.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5):86.
[4]黄思华.浅析现代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2):658.
[5]史乃丹,李朝晖.传统建筑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设计,2019(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