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戴月琼
[导读]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课程,是义务素质教育核心部分
        戴月琼
        广东省遂溪县遂城第六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399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课程,是义务素质教育核心部分,营造趣味、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氛围,有利学生夯实和巩固语文知识体系。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内容难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并且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到培优辅差。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提出可行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培优辅差

        前言:小学语文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措施,知悉因材施教和培优辅差的教学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开展因材施教,进行培优辅差;制定培优辅差的辅导方法;优等生的辅导要以以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为目标;辅差工作要针对后进生经常采用鼓励和启发的方法;最终确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能够攀登语文学习的新高峰;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结合教学时间提出了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的有效措施,希望为培优辅差工作提供帮助。

一、小学语文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意义
        1.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整体成绩
        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观察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发现学生们学习成绩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不同,以及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学生的素质也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成绩出现优差之分。如果老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做到兼顾所有学生,对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高产生影响很大。 因此,对于学生成绩之间的差异,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因材施教,培优辅差,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整体成绩。
        2.促进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施中,教师采用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核心地位,强化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智力水平,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
        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需要教师知道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走下讲台,融入到小学生中间,和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表扬他们的“小聪明”,来打造轻松与活跃的课堂环境。教师行为的转变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开展培优辅差,引导学生们自主互助学习,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关于本次习作主题的活动,来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提高优差生间的沟通合作。小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吸收有益于自己习作的素材和语言,并将自己的观点传达出去供他人品鉴。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自我提高,还能帮助他人提高。进而使得小学生能够理解交流合作的意义,认识到团队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因材施教与培优辅差的策略
        1.开展小组合作,以优带差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务科目中的核心科目,可是基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偏小,心理发育不完善,它会导致小学生自我控制和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只有拥有不错的自控学习能力,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学习基础,推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对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学的形式。具体的展示方式来说,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5个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小组学习完毕后,由老师进行综合性总结并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参与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协作学习、自我反省,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全面的发展,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注意这一点。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兴趣减弱等弊端。使用学习模式进行小组协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协作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实践教学。在课堂学习中,合作研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合作中,学生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基于小学生对学习科目的爱好有差异,那么相应的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在科目的优劣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课堂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练习,同时也不会因为过于简单的话题而失去练习的效果,增强学生爱好语文的乐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整体水平选择中等难度的练习,以免他们因为做不到练习而失去信心。比如在教学本身,老师就以《牧场之国》课文为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设计了不同的题型。对于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大声朗读课文,并写下本文中的生词。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熟练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听写课文中的生词。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要求他们不仅要能熟练阅读课文,还要能听写生词、新词组,并能描述这篇文章带给他们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兴趣驱动,一定能让学生有所成就。
        3.了解学生差异,促进平衡发展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想要把“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去,那么教师需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认识,来了解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具体的个性,然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课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促进他们之间的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一些知识,力求不离开学生,真正理解语文课堂的价值,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编教材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他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了解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而实施教学。例如,在语文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个性特征,然后在课外时间积极融入学生的话题,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特征。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亲密的动作,比如摸头、拍肩膀等,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或者老师可以根据平时的语文测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知道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上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同学的均衡发展。
        
四、结语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对现代教学理念革新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合理的学习时间之内来储藏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合理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达到整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49.
[2]李绪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77-278.
[3]卢竹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J].华夏教师,2020(06):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