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问题与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余静
[导读] 本文从高考改革背景的解读出发,提出三个高考改革的时间节点,同时把视野落在高中政治教学问题上
        余静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 云南省昭通市 657000
        摘 要:本文从高考改革背景的解读出发,提出三个高考改革的时间节点,同时把视野落在高中政治教学问题上,从实际的角度主要论述两个突出的问题,即授课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得出两个方向的解决策略,着力于用兴趣引导和素养能力应对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问题。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1.高考改革背景解读
        高考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性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发展共同促进,对于现阶段的高考改革现状而言,从时间节点进行梳理,第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2010年,在这一年中,教育改革被提出,并且是与国家中长期发展相互联系的,即《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高考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经过长期性的建设,逐渐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高考改革的词汇更是逐渐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加强了对此的关注。可以说,高考改革在2010年就开始了,或者是说在201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作为重要指示进行公示的是在2010年。
        沿着2010年的改革足迹,2013年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教育改革作为重点,作为持续研究的着力点,又一次被提出,这一次的提出,使得专家和学者,更加注意关于教育中的重点,也就是高考,同时2013年,也是高考改革背景进行延伸的第二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但是,不论是2010年还是2013年,改革的出发点其实本质上是从教育出发的,尽管高考仍旧归属于教育,但实质上高考应该也是属于一种考试,不能单单从教育的角度去解读。因此,时间来到2014年,在这一年中,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考试招生的制度改革,而高考就恰恰在其中,即《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使得高考的真正地达到了浅层与深处的各项改革,是落实到各方面的深化改革。
        总的来说,高考改革的背景由来已久,只是因为这项政策涉及到民生,辐射面较广,不能够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进行,必须精雕细琢,才能在慢工中出细活。这也是教育行业的普遍特点,时间很重要,但效果也不能忽视。因此,高考改革可谓是一直在路上,未来也不会停止,变化与发展始终会伴随着高考。
        
2.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分析
2.1教师的授课方式
        高考的改革使得一个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任务,即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中发展思维、推动想象,启发潜在的能力,收获知识,也获得成长。可以说,上面的效果就是高中政治应该达到的水平,然而,受制于现实的情况,大部分的时候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老师,不是不能给学生把控课堂的机会,只是大部分的学生很难做的好,反而是造成课堂的混乱。于是现状就卡在了一个很尴尬的地方,教师想要学生的反馈,想要学生能够在课堂更加积极主动,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课堂的参与度。而学生习惯了从前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往往采取沉默是金的方式应对,不开口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去深思教师的话,特别是对于高中政治学科,对语言、对文字的解读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而学生们往往缺乏。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处于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第一个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就是关于授课方式的问题,关于课堂活跃度的问题,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
2.2课堂的教学重点
        高考不断地改革,现阶段是是深化改革,对于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如何从高考的变革方向,把控课堂的教学方向,也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高中政治教学问题。一方面,政治是文科类的学科,也是关于思想、认识、理论、文字的学科,大段大段的文字理解与段落阅读,是每一位学习政治的学生都需要去逐渐适应的。

但是,这样的时间作用于课堂之上是否会占用课堂的时间,是否会会使得教学的重点发生偏移,就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就是沿着教学进度与计划,每一堂课该讲述什么,该做些什么都是有一定的安排的。可是,大部分的事件发生,都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政治的学习始终是建立在知识的累积上,如果不能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发生量变到质变这个过程的深化,更是难以让学生从思想意思层面上去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政治是高考的科目,是题型与现实碰撞的学习,对于题型的掌握也是一个课堂的教学重点。因此,不论是何种情况,就课堂的教学中点来说,总会因为时间的限制做出取舍,使得对于学生能力素养上的培养与分值、成绩上的培养不均衡,而这就是高中政治教学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素养培育与成绩分数的平衡。
        
3.高中政治教学措施研究
3.1兴趣驱动课堂,知识渗透大脑
        课堂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授课不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这对于高中政治的教学而言,无疑是一个难点,因为涉及到文本阅读与理解的学科,都难以避免枯燥这一个词,这也是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喜好的偏向,是教师很难以改变的。因此,如果不能从学生的方向施加改变的压力,就只能够从教师的角度,探寻更广阔的课堂构建与设计,于是,用兴趣驱动课堂就正式被提出。兴趣可以有很多的方式进行引导,从教学来看,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文本模仿等一系列生动的课堂活动都是可以构建兴趣为主的课堂的。在兴趣课堂的基础上,潜移默化政治的概念、知识、学习方法,就是从浅层的教育过渡到深处的教学,促进学生对政治的理解,对知识的汲取,让知识能够在课堂有趣的活动,良好的氛围中,逐渐进入学生的脑海中。
        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中有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学习,涉及到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的概念与定义,教师在讲述这一类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从知识的浅层慢慢剥离,触及到知识的深处,也就是从生活实践的理解过渡到对知识定义的理解,在对比分析中,联系现实寻找差距与不同,又在知识的理解中发现同一性。其次,问题联系实际,也是运用兴趣驱动课堂,达到知识渗透大脑后的延伸结果,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分、融合与分类逐渐与真实情况衔接。换而言之,就是让政治观点渗透社会实践,并与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知识的相互连接,助力学生政治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
3.2外部素养能力,内部成绩分数
        外部素养能力与内部成绩分数指的是用素养与能力包裹成绩与分数,即让素养与能力的面积更大,达到能够包裹住成绩与分数的需求,在不断地磨合与发展中,渗透与融合,均衡与发展。如果从现实的高中政治教学来看,就是分配课堂的时间,同时把握课下的时间,在课堂上既注重能力,同时也看分数,在课下既重视素养,也结合成绩。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课本中,针对“政治与法治”的专题,就可以按照时间节点进行重点知识与重点概念的归纳与整理。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理解中构建逻辑框架,在课堂之外,通过教学任务使学生加深对板块知识的理解程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采用一个专题一次测试,一个板块一次检验的方式,在上述的逻辑框架与知识面扩展中,进行知识的应用,也就是采取做题的方式,让思维方式、逻辑框架、知识理解转变为实际的分数,体现在成绩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背景不是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常态化的变革与发展,更是早已融入日常教育的实践观点。因此,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其实还是从现实的情况分析入手,从学生的需求入手,针对方式、方法的不足,提出改善,在不同的需求中寻找均衡点,在教学的基本任务中,突破表面的局限,用更加宽阔的视角去丈量教育,也在教育中寻求适应。

参考文献:
[1]寸德仙.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问题与发展分析[J]. 读写算:教研版, 2015, 5(008):20-21.
[2]赵志清.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 速读(中旬), 2019, 000(006):142.
[3]周叶芸.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中国教师, 2019(S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