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核心素养背景下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黄敏
[导读] 从精准设置,联系实际,深度讨论三个方面就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进行浅析,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作出积极的有益的努力。

黄敏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214231
【摘要】从精准设置,联系实际,深度讨论三个方面就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进行浅析,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作出积极的有益的努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92-01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4个方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年版)指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议题式教学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指向强、开放性强的议题,组织开展富有情境的系列化活动,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准设置,激发内驱力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 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的科学设置是组织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方向决定方法,议题的选择与设置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的精准性和深入性。因此,在议题的选择上要力求生动、精准富有思考力。不仅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通过富有持久力的议题将学生的思维内驱力激发和调动出来。同时,在议题的设置上要根植教学内容,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设计原则,在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设置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教学“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提供议题资料。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搜集有关“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议题讨论的基本内容形成对教学内容和议题讨论的整体感知。其次,组织讨论。课上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设计目标、战略和方针等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研究该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能达到怎样的程度。最后,深入思考。通过材料的讨论,深化议题,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制造2025”对世界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该计划出台后和实施后为什么使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恐慌,进而深入分析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式、作用和意义等内容。
        合理选择资料,不断深化议题。教师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习资料与议题,通过资料查找,提取信息,分析讨论,深入研究等方式将议题不断进行细化和分解,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分析和探究中不断提升了思维的深入和广度,持续的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推进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深入。学生在自己寻找资料,深入分析议题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文本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保持了思考和探究的最佳状态,思维能力得到了持续、深入有效的拓展。需要指出的是,议题的设置和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要围绕材料或大议题不断进行细化和推进,从而才能推动教学不断走向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联系实际,深度理解
        议题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素养要求学生经过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后产生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然而这种品质和能力是不可测量和直观呈现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在议题创设上要力求结合实际,突出真实体验,力求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与文本展开更为真实的对话加深对议题的深度理解,进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首先,创设媒体情境。课前以影音,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形成对议题和学习内容的基本感知。其次,借助活动课程。通过实践体验和课余研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之旅,听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参与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微党课”等活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过去和现在。最后,组织探究。


在实际体验后,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汇报实践体验,撰写实践探究报告,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重大事件、意义和作用等,加深对议题的深入理解,使抽象的教学具体化、真实化,在感同身受中完成对议题的学习和讨论。
        增强有效体验,注重实践体验。组织开展议题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教师在创设媒体情境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议题的初步感知,接着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方式,通过社会的广阔大舞台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避免了议题讨论的假、大、空。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通过亲自参与,真实感知的方式,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感,也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把议题放入生动的情境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代入感,使教学的说服力更强,学生在体验、分析和探究中进一步增强了关注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培育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深度讨论,动态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叶澜)议题不但包含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又具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在议题的呈现上虽然是静态的,但是在思考过程中,议题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议题的深入、持续推进离不开对问题的深度讨论。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议题讨论中的闪光点,利用动态生成,碰撞思维,激发心灵,实现知识和感情的共鸣。通过探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分析议题中错误、模糊和未知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甄别发现问题的症结,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形成超越预设的教学精彩。
        如,教学“文化创新靠什么”教学片断
        师:生活中,有哪些文化创新的新举措?
        生:一些城市将废旧的电话亭改造成了阅读书屋,方便了阅读。
        生:网络的普及,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读书文化平台,拓展了阅读途径和资源。
        生: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节目比赛的形式,增强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生: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等,成为城市的文化基地,免费对市民开放,使广大市民对城市的发展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生:一些抗日故事,被改编成了新的版本,加上了一些特技的效果,演员的表演也很现代化。
        生:这些抗日神剧不是文化创新,是颠覆经典文化。
        生:创新的基础应该是继承,而不是毁灭。
        生:但是这些抗日神剧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让大家对解放军有了更高大上的认识。
        生:文化创新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的原则,不能为了博眼球。
        师: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过度“创新”,这些创新看起来好像很新颖,实际是一种盲目的、不正确、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创新,请同学们找出来,写一篇你对这些所谓的文化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抓住课堂生成,有效突破议题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常常面临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教师通过对“错误”现象的讨论,帮助学生厘清错误的本源和症结,进而得出对议题的正确分析,有效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观。学生在对错误问题的讨论中,通过分析和比较,发展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了对议题的正确理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收获了意外的课堂精彩。
        精心选择主题,合理设置情境,抓住课堂生成。议题式教学为学生建立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既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创新和改变了教学方式,发展和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加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因此,广大教师应进一步加大对议题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优化议题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切实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作出积极的有益的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