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 刘娴
【摘要】:历史城市(historic urban area)是国际遗产保护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历史城区面临破碎化、零散化等问题,通过《宁波孝闻片区改造提升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实践,尝试以有机更新为视角,初步构筑了“价值评估-特色空间规划-整体控制-支撑系统优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历史城区改造提升规划的编制方法。通过价值评估先行,梳理出能够体现片区核心价值的区域,并总结片区布局、空间格局、街巷肌理,以及建筑体量、高度、色彩、空间等特征,采取整体风貌保护,完善支撑体系,最终在特色空间的基础上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关键词】:历史城区 有机更新 价值 整体保护
1.我国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我国134个历史文化名城,每座历史文化名城中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城区,如果这些历史城区可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升级,势必将有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塑造。然而历经近三十年的旧城改造,中国城市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住房建设,强势政府作用下的街廓改造,市场经济导向下的房地产开发,使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无法在短期内承受“日新月异”之巨变,惯常的演变模式与自我调节机制遭到破坏,导致历史城区的分裂失衡,“破碎化”和 “零散化”的问题显而易见对于大部分历史城市而言,历史城区只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城址格局可保。破碎化的空间现实和整体性的保护诉求,成为历史城区保护核心矛盾之一,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整体性保护方法。
2.有机更新: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视角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文件中所提出的“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对于历史城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针对我国历史性城市进行长期研究,它鼓励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历史城区更新方式,即根据城市与建筑空间发展的小尺度、多样性、有机性和整体特征,对历史城区现状中存在的许多复杂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在整体统一的原则下,通过灵活机动的处理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在保持城市渐进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最大限度的保护历史城区的历史人文环境和风貌特色。
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历史城区的城市设计的工作性质、目标是什么?其工作的重点与主要特征有哪些?如何从实际操作出发,把握好其工作的内容和深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宁波市孝闻片区改造提升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中对有机更新视角下历史城区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3.宁波孝闻片区有机更新的探索
宁波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五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以来,宁波市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历史城区范围内8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6处已实施更新改造,已实施更新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上均存在一定问题,造成了街区传统风貌和街巷格局的破坏。尚存2处未开展大规模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而这2处历史文化街区均位于历史城区西北部的孝闻片区,为了落实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切实保护2处尚未开展大规模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孝闻片区改造提升规划及城市设计工作。
.png)
规划通过价值特色提炼,明确孝闻片区在宁波老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历史城区”保护的高度出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整治片区空间环境,提升片区整体活力,构建完善的展示网络,强调“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保护提升模式,进一步塑造宁波老城文化、宜居新地标。
3.1充分挖掘孝闻片区作为宁波历史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色空间规划
要实现的孝闻片区的改造更新,必须从充分认识并有效落实片区的城市特色入手。规划从孝闻片区的历史文化、城市空间建设两个方面梳理片区价值特色。
在历史文化方面,孝闻片区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波老城山水格局的重要体现,是传统城市轴线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宁波众多文化生发起源地,老城公共职能的核心,体现在宁波明州子城的建设、衙署、官学、庙宇的相继建设,同时孝闻片区还是宁波近现代城市生活的源起,正因为此,也使得孝闻片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宁波传统生活文化的集中体验区。在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孝闻片区是宁波城市历史文化、商业商贸、生态结构等多重职能的胶合点,也是三江口城市核心区周边具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潜力的优质社区。
通过对片区特色价值的挖掘与提炼,可以明确孝闻片区核心价值的体现区域为:以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与中山公园为核心,孝闻街、永寿街-苍水街-公园路为特色路径。规划形成了孝闻片区的特色空间规划,特色空间规划将体现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场所落实到空间,将城市公共活力和开放空间进行了具体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孝闻片区的传统空间结构与特色空间规划总平面。
.png)
3.2基于整体保护的片区风貌控制
在明确孝闻片区的发展定位以及空间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整体风貌的控制,实现“突出宁波老城特色,展示历史城区风貌”的目标。规划结合特色空间的结构,将片区划分为传统风貌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滨水风貌控制区、重点路径风貌控制区、普遍空间控制区五类风貌控制区。并针对不同的风貌控制区主导功能、发展定位、街道界面、色彩、建筑高度、景观小品等提出控制要求。
.png)
3.3梳理系统,构建历史城区便捷、完善的支撑体系
在明确城市特色空间,了解居民意愿及更新改造可行性的基础上,规划对孝闻片区的用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进行了综合梳理。
在用地方面,在控规的基础上,调整道路用地,减少片区中小学用地,增加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建立设施历史城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老城内实现居民5分钟步行可达的服务圈层,有效性调整各类设施和绿地;重点解决历史城区的交通问题,针对孝闻片区整体道路网密度偏低、跨区通道不足、停车矛盾突出、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提出依托外围干道,交通隔离环,划分邻里单元,构筑“大街坊、小网格”的局部交通网络,优化道路断面。
通过对城市系统的综合梳理,为孝闻片区功能的提升、交通条件的改善、整体环境的优化和社区服务的组织提供了基础保障。
3.4重点整治,启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3.4.1重点片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从孝闻片区的发展定位来看,如何展示宁波历史城区特色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历史文化的空间体现将是片区近期需要提升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片区内保存相对完整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与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将作为重点整治区域。通过细致的现状调研,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面临长期缺乏整治投入、传统建筑损坏严重,亟待保护修缮、人口密度过大,亟待疏解整合、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全,街区生活有待改善等问题。
通过吸取宁波历史街区改造的教训,总结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整治更新实施模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避免大规模的改造与搬迁,对街区基础设施和环境进行改善,以先期项目启动为契机,带动街区活力,以业主改善与自主外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院落改造,逐步疏散人口,引入活力功能,形成 “政府主控、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改造模式。梳理现状人口部分及产权的情况,结合现状风貌明确先期启动项目,对主要巷道进行整治,导入活力功能,同步改善基础设施,通过街区活力带动逐步疏散人口,实现功能提升,院落改造,整体保护。
规划选取以公有产权为主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宅,私产建筑鹤年坊,公产建筑孙家巷老干部楼进行建筑修缮,环境整治,分别导入社区博物馆、青年旅社、创意办公功能,改造完成后,借助导入活力功能的影响,逐步改造更新周边传统院落。在点的基础上,选取广仁街、大桥街、孙家巷三条街巷进行立面整治,并植入具有特色主题的功能,如非物质文化博览、特色商品售卖、餐饮、休闲功能等。利用先期启动项目,作为植入活力功能,带动片区发展逐步疏散人口,最终实现街区整体提升。
.png)
3.4.2重要街道的更新
街道整治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断面优化,重新梳理城市交通,同时构建环境良好的步行交通体系;二是通过街道界面的整治,改善空间环境,形成城市特色空间的网络,充分体现历史城区特色。规划选取与特色空间相关联的且典型问题集中的12条街巷开展街道的改造更新,包括特色空间核心街道孝闻街、永寿街-公园路-苍水街、公园路,功能综合性街道呼童街、交通型街道西河街、生活型街道公园路、永丰巷-秀水街、大桥街、广仁街、横河街。
规划对每一条重点整治街巷进行总体分析结合现状建设情况进行分段,对不同的段落采取不同的定位,细致分析街巷现存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治措施,包括确定道路性质、调整道路断面、梳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沿街建筑的整治、立面整治、道路铺装改造、小型开放空间的设施、街道界面的控制等,实现街巷空间环境优化,并整体提升片区的交通。
.png)
.png)
4.结语
通过《宁波市孝闻片区改造提升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实践,笔者尝试以有机更新的视角,初步构筑了“价值评估-特色空间规划-整体风貌控制-支撑系统优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历史城区改造提升规划编制方法。通过价值评估先行,梳理出能够体现片区核心价值的区域,并总结片区布局、空间格局、街巷肌理,以及建筑体量、高度、色彩、空间等特征,采取整体风貌保护,完善支撑体系,最终在特色空间的基础上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改造。这套方法强调了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与小规模实施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在更新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好结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
②何依. 走向“后名城时代”——历史城区的建构性探索. 建筑遗产. 2017.03
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
④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987号
⑤吴良镛.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 年6 月9 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写. 城市规划. 2007.08
⑥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