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探究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7期   作者:黄翀1 杨梓铭2
[导读] 随着中国 快速发展,全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而近代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使得很多文化和理论无法传承和发扬,直接导致了“千篇一律”,包括风景园林行业。

        黄翀1    杨梓铭2
        1身份证号码; 33050119890829****
        2身份证号码;32030319921227****
        摘要:随着中国 快速发展,全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而近代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使得很多文化和理论无法传承和发扬,直接导致了“千篇一律”,包括风景园林行业。纵观当代园林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雷同”:功能布局相似,功能选址相似,结构形象相似。这么相似又不尊重站点本土文化的作品怎么打动别人?作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域文化特征来寻找线索。
        关键词: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文化载体
        1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在信息交流缓慢的时代,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政治因素对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大,而在信息快速流动的当代,率先走上工业化进程的欧美国家所研究的可快速复制的城市格局、公共绿地、住宅,很快就随着工业化进程席卷全球。当然,这些工业化的产品承载了美国这样年轻国家的地域文化,即高度工业化、高度现代化。而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可以继续写出我们民族的自信,如何将我们民族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如何继续写出曾经在世界园林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篇章,属于中国园林。
        2风景园林学术地位
        客观的说,近十年来,可以说风景园林在设计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统一特征相比,在设计回顾、讨论、理论总结和范围拓展等诸多领域发生了许多改进和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居住区的设计。大量新中式风格的房子表明,设计师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将中国元素和品味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如何创造出具有自己地域文化属性的产品。但是另一个现象开始出现。也就是大量类似的中式门、水景墙、镂空窗花、空间结构相继出现,产品的快速复制开始在另一个维度盛行。当然参考是必然的,但是“千城一面”的现象不是又一次忽视了地域文化和场地的特点,从而开展了冷园艺活动吗?
        从中国古典园林中传承下来的“象地”比例,在商业运作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小。项目周期缩短、成本紧张等因素严重减少了考察场地的时间,直接导致设计师无法深入了解场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无法与精彩的设计作品碰撞。
        近年来,仍然有许多尊重地域文化的作品: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南京唐山矿山公园,项目设计团队花了大量时间整理目前的地形和条件,在充分尊重场地的前提下,选择了与环境相协调的生锈钢板、毛石墙等材料,充分利用目前的地形形成栈道和功能性场地,同时, 水净化的功能被整合到景观中,最终它显示出与场地极其合适的外观。再比如湖南常德老西门项目,通过研究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再现了居民聚会的场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廊桥,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场地材料,并使其得到巧妙的再利用,使得整个环境氛围给当地居民很强的归属感,有足够的亮点吸引外来游客。以上两个项目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呈现出一个具有场地记忆的发人深省的项目。可见,记忆是需要延伸的,让人可以触摸到遗址的痕迹,看到历史的背影,感受到文化的内涵。所以希望发掘古典园林的闪光点,继承发扬。
        3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当代风景园林的启示
        古典园林的历史进程大多是在封建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很难逃脱目前的政治格局,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同时还有其他园林类型,如公学园林、私塾园林等。但是它们没有被系统地继承,并且像前三种类型一样有成熟的理论总结。
        3.1    对空间的把握和对周围环境的借鉴达到了皇家园林的高度
        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大多是明清时期北京的作品。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冬冷夏热,皇家园林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形成避暑胜地,如承德避暑山庄。但是自然景观和故宫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是有大规模的人工叠山理水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颐和园。颐和园在原有供水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继承了古典园林中“一湖三山”的格局,体现了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对永久传承的祈求。规模精巧,万寿山上的建筑体量与昆明湖的规模相协调,远处的玉泉山和象山作为背景,形成精致优美的画面。


        3.2    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和特色的私家园林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丰富,气候类型多样,古民居既继承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又适应了区域气候条件,形成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成熟的造园体系。
        3.2.1    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
        江南气候潮湿多雨,植物种类多,水系多,所以江南大部分房屋引入水系,往往与外部水系整合,解决水系循环问题。花园占据了整个房子的大部分空间,楼道承担着主要的交通功能,挖掘水系产生的土方堆积成假山或花园内的微地形,利用江南石头的特点,大部分假山堆积起来,放置风景石,因此,在花园中行走会有起伏带来的趣味感。花园里种植了更多的常青树和少量的落叶树,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植物景观。花园里的天井、转弯处、漏水的窗户、山墙等都会被设计得十分精致,每个景点都会被赋予一个有趣的昵称。比如扬州歌苑,虽然面积不大,但曲折多变,将文人雅士融入到美丽的人造景观中。
        3.2.2    厚重、庄重、对称的北方园林
        北方地区冬天很冷,水系统很少,所以很少用水。建筑体量大,比例高,园林面积比江南园林小很多。由于需要保暖和防风沙石,北方的花园往往是封闭的。如恭亲王府,前2/3为建筑部分,后1/3为园林。园林不再有江南园林的蜿蜒柔美感,反而有一种庄严厚重的感觉,与江南园林相比,空间尺度变大,视野变宽。
        3.2.3中西结合的岭南园林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贸易港口,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发生了碰撞,因此许多建筑都表现出一些西方元素。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建筑密度高,以形成更多的遮阳场所,减少热辐射。庭院空间大多比较小,往往以叠石和水系结合热带植物为代表。比如余音山居,虽然古典园林中的缺窗、飞檐、山墙等元素仍在使用,但园林结构已经呈现出西方的几何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品味。
        3.2.4    简洁的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占据寺庙附属绿地,重视绿地,布局简洁,多种植松树、柏树、银杏等具有一定宗教意义的植物品种,可以烘托庄严的气氛,庭院中植物层次不太多,所以园林只需要烘托气氛,烘托建筑即可。
        3.2.5建立在自然模式基础上的公共花园
        公共园林在封建时代后期逐渐兴起,一个靠自然山水系统,一个靠纪念故居。公共园林是城市居民娱乐、休闲和交流的场所,与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非常接近。根据所承担的功能,将布置一些功能性建筑和观光湖泊景点。比如什刹海,陶然亭,西湖。
        可以看出,经过时代洗礼传承下来的园林,大多是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深入分析,同时形成理论体系,才能传承发展,传承至今。
        4尊重地域文化的意义
        (1)现代人很难在属于欧美体系的现代风景园林中找到自我归属,无法与自己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自然不会生出情怀和感觉,也不会有对土地的归属感。因此,对地域文化深入研究后的作品碰撞一定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被感动感。比如古典园林中的江南园林,一定要美,一定要人文;比如寺庙园林,一定要庄重,要有灵性。这就是尊重地域文化的园林所带来的精神慰藉。
        (2)不尊重地域文化的园林?不能成为文化牌。说起当代园林,很多国家的园林都有一席之地,有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特色,可以作为名片出口到全世界。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风景园林领域,仍然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输出到海外。
        5结论
综上所述,好的作品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带来旅游收入。许多城市因为一个花园或一栋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给城市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参考文献:
[1]陈跃中.关于“记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6,(11).
[2]周宇.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王艳贞,王磊,王晓芬.地域民俗文化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提炼与表达——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J].  中国蔬菜, 2020(02):119.
[4]孟晋.历史文化在汉中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表现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