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中   作者:阿木提江·米吉提
[导读] 在重大决策部署条件下,为实现“乡村振兴”,应以建成我国小康社会为基础,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阵地、提高高度决策性部署,做好“三农”主抓手。

阿木提江·米吉提  653021198007****16

摘要:在重大决策部署条件下,为实现“乡村振兴”,应以建成我国小康社会为基础,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阵地、提高高度决策性部署,做好“三农”主抓手。我国颁布了多项关于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文件,旨在更好的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优化和实施,是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念。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空间治理;路径
        引言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空间规划管控通过设置空间管控分区、构建空间准入机制等方式,对国土空间资源施以管理或管控,以达到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协调多方主体利益的目标,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控制手段。
        1乡村振兴模式
        1.1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振兴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是2016年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共同提出的,特色化小镇建设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乡镇建设,而应顺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依托相对开放独立的地域空间,充分挖掘区域内的产业特色、形成人文底蕴、充实生态化资源等,为促进形成集城市人文、产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可打造多功能化、多区域化生态性的融合发展之路,使得农村产业集聚,如打造特色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美丽乡村。积极推进特色乡村建设,为尽快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镇产业布局等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培育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
        1.2产业+生态+旅游带动模式
        乡村城镇地区对于推动整体流域内的生态建设质量,实现产业互补与引导,构建特色产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可最大程度的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利用区位优势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农民群众搭上旅游发展的顺风车;通过国土绿化工作实现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产业+”模式,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相呼应,实现农民的不断增收、产业的不断增效、生态的持续性增值式发展。
        1.3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依托,利用生态资源禀赋,走特色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以规模化种植或者特色化的养殖为核心,选取订单式生产运营和管理模式,为创建农户和基地、农户和公司为核心的生产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现阶段村庄规划问题分析
        2.1乡村规划布局混乱
        首先,我国在农村区域的规划布局中严重缺失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这一点在村庄的规划布局隶属于所在地方的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而村庄的土地资源规划确权属于国土资源部门,这就很容易造成在对乡村区域整体进行规划设计时造成矛盾,加之地方部门与上级部门难以进行及时的沟通协商,因此对于乡村区域的规划建设困难重重,最终草草了事。其次,村庄规划布局与村庄土地资源的规划布局标准不统一,即我们在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时所使用的比例尺与进行村庄土地资源规划设计时所使用的比例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村庄土地资源的规划比例明显大于对村庄的规划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较低了对于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时布局的精准度。尽管目前已经对规划比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无法精确把控村庄土地资源。


另外,对于乡村区域的土地划分不够明确,这一点在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后得到了大幅改善,各地方的乡村也纷纷进行规划理念上的创新,并采取一些新措施,但就总体而言乡村区域仍未明确划分村中土地资源的规划,这也为农村规划项目的落地实施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2.2村民对村庄规划的参与度不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繁荣发展,但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务工,导致乡村区域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而这也就使村庄的规划布局缺乏活力。来自乡村外部的规划设计团队在对乡村进规划设计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村庄的生活习惯,因此设计人员也就容易在进行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忽视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导致村民对村庄规划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而成的乡村规划成果也难以获得当地生活区民的认同。
        3乡村空间治理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机制
        乡村空间治理成为深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基础。“自上而下”多级传导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国家空间管控意志以不同方式逐级向下传递,构成了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层级管理模式。国土空间规划理想初衷是“一竿子插到底”对全域空间进行有效管控。但不可否认,规划传导层级越多空间管控的效力和效率越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最终将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地块上,将涉及到多方的利益纠缠,却难以在“自上而下”多级规划指标传导中得以反馈,进一步削弱了国土空间管控的效果。乡村空间治理对于完善县级及以下国土空间合理安排提供可能,尤其为乡镇以下村级和地块尺度的乡村空间合理开发与管控创造条件。地块尺度和村域尺度的综合治理,将有效强化底层空间管控的有效性和可操性,为衔接“自上而下”多级传导的空间管控目标提供纽带。地块尺度针对乡村空间的精细化治理,将对国土空间规划底图数据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空间权属分配、权利体系管控、用途功能完善等内容的治理,已经超出了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的内涵体系。村域尺度关于空间组织关系的重组、群体自组织模式的梳理、空间用途管制目标的落实等治理内容,成为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传递的关键环节。
        4乡村空间治理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探讨
        乡村空间价值综合效益最大化,落实空间治理多元群体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是新时期乡村发展与振兴亟需的动力。乡村空间治理尝试推进城乡市场互动连通、乡村空间价值流通、乡村组织模式融通的治理思路,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的实施抓手。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为构建生态田园型乡村空间格局、权益公益型价值分配愿景、多元主体参与型治理模式、社会关系融洽型组织体系、人居环境美好型居住面貌提供解决方案。乡村空间治理成为连接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互动桥梁,“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在乡村空间上找到战略出口,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多层管控的资源分配体系中找到连接通道,乡村空间综合治理正切合了二者的需求,有利于强化二者互动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国土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变化进行简略的说明,并指出在乡村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村庄规划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勇.乡村振兴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智能城市,2019,5(23):110-111.
[2]和天娇,何琪潇.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下乡村规划路径探究,2019:7.
[3]贾铠阳,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8):16-23.
[4]江国逊.国土空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6(21):78-80.
[5]“空间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学术报告综述[J].上海国土资源,2017,40(0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