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措施 冉启洋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6期3月下   作者:冉启洋
[导读] 随着社会整体意识地提升,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作为一项规模宏大、影响重大的工程,加之其特性也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不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贵州申云科技有限公司  冉启洋  550081

摘要:随着社会整体意识地提升,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作为一项规模宏大、影响重大的工程,加之其特性也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不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除了加强对施工技术等的分析应用,还需要给予生态修复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保性的技术应用更高的重视。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意义
        1.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水土保持修复技术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表现出众,合理运用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问题,还能发挥出提高土壤肥力、蓄水性等综合作用,是保障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环节以及后期使用环节中不受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外,水土保持修复技术地运用,还能在调解地下水和地表水方面发挥效益,进一步避免相关自然灾害发生。
        1.2能够进一步保障水利工程的效益及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为介入的方式对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储蓄、利用等各种情况加以改善优化,改善水资源分布、利用等多种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需求,同时对相关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施工及运用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施工环节中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利国利民的社会效益及运行效率。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综合目的地充分实现。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2.1将生态保护意识贯穿落实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
        就水利工程施工及运用而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时期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水利工程的特性意味着工程施工与运用势必会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诱因。利用好生态修复技术是降低水利工程生态危害性的重要措施,但要真正发挥出技术优势,需要确保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及运用的所有相关人员都具备足够的生态保护意识及水土保持观念,从保障意识角度着手,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运用的绿色发展。一方面,在水利工程施工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就实际施工地区的地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当地植被覆盖情况、地质特点等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设计图纸等进行优化,为后续施工及使用奠定更科学合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监理单位及部门应积极发挥出自身职能,严格根据设计及方案要求做好对施工人员施工行为的监督管理,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为生态修复技术等有利于生态环保性提升的技术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此外,在工程竣工环节中,相关企业还需要对施工建设工作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合理处理,避免为周围生态环境埋下隐患,以此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保障水利工程基础功能的同时,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价值。
        2.2根据实际生态特点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应针对不同的生态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技术,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修复工作,尽可能地提高生态修复技术运用效果。



        首先,对于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而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结合该地区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合理使用地表水,如通过打井的方式合理运用地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结合禁止放牧等措施为植被修复创造条件,禁止放牧的标准应根据地区实际植被情况合理制定,可根据植被破坏严重程度划分等级,合理的等级划分方式保障不同区域的植被修复水平;其次,对于因为开发过度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言,则应采取退耕还林等措施实现修复。以国家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地区实际地质特征开展工作,针对坡度大于25°的区域而言,需重视林草地种植发展,并禁止在该区域进行农耕、农田开垦等活动,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针对坡度小于15°的区域,需要结合周遭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加以优化,在不影响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引导当地居民优化耕作方式,提高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对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地区,需要根据该地区植被恢复所需时间确定一定时间的封山时间,结合补种等措施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及效果。
        2.3重视对种植土的保护
        土壤的质量决定着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因此,生态修复目的的实现,根本要点在于对土壤的保护及被破坏土壤的修复。在实际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运用到开挖弃渣等传统粗放型施工手段,这些施工手段对土壤植被的破坏力毋庸置疑。在施工后将废渣重新填回,可能导致土壤水分、养分下降,从而导致很多种植物无法种植和生长,为水土流失等问题埋下严重隐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加强对植被及土壤的保护与善后工作的重视。在保护方面,应尽量避开植被覆盖区,尽量选择对植被及土壤破坏较小的技术,在善后方面,需做好土壤回填的优化工作,不可将废渣直接进行回填。
        2.4制定合理的修复计划
        水利工程是我国非常重视的工程之一,在各个地区都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大相径庭。因此,要提高生态修复建设运用效果,需要认识到地区间实际情况的差异,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和计划,以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实际特点为依据,结合相应的修复技术,制定适用性更强的修复计划,保障各个地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效果。在修复计划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园林、生态技术,根据需要合理种植千木、灌木等植物,充分发挥出不同植被的特点,提高生态修复的科学性。
        2.5实现监管管理的常态化
        除了做好修复技术与方案,还应立足于地区实际特点,制定健全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流程体系,为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作在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用等各个环节的生态修复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体系的保障,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优化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效果,需要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完善监管信息,例如提高对植被覆盖率等信息的检测,为后续修复工作的实际结果判定奠定基础。
        此外,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对相关监测系统加以开发建设,结合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效率。为更大限度地保障监督管理效果,应不断补充和完善监督管理内容,在基础水土质量、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植被覆盖率等监管内容之外,根据实际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情况合理增加监管内容,进一步提高监管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结语
        在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渗透的新环境中,水利工程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应给予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更高的关注与重视。通过提高对水利工程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引发的环境生态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情况的认识,保障相关人员具有足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意识,在此基础上,将生态修复工作贯彻于建设施工及后续使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实际修复过程中,还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指定合理、适应性更强的修复计划,辅之以有效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丽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6):126-127.
[2]马丽云,胡朝试,赵鹏.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20(4):9-10.
[3]张飞.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16):8
[4]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