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9期   作者:杨超
[导读] 现如今,我国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文章结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实践,分析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应用现状,总结了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对BIM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杨超
        中建二局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文章结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实践,分析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应用现状,总结了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对BIM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轨道交通的工程特点提出了轨道交通工程BIM全生命周期应用框架,提出了轨道交通BIM应用主要价值点及实现,对轨道交通工程BIM和信息化应用一般原则提出了建议思路,为今后类似研究和项目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轨道交通;BIM技术;建设管理;设计;施工
        引言
        当前,国内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阶段性应用主要以设计与施工阶段应用为主,少数企业开展了规划阶段和运维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在轨道交通工程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客运组织管理、行车组织管理、演练管理、培训管理、应急事件处置等多个方面,以往采用规则列表、文字描述、数字列表等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复杂的管理需要。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直观、清晰地对接运营管理相关业务环节,辅助开展运营管理活动,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BIM技术相关概述
        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缩写。此理念是由ChuckEastman教授提出的,在我国被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可以实现集成管理,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可为施工过程中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多个目标进行高效管理控制,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工作方式,其应用日益普及。在建筑领域内,BIM技术深受欢迎,通过对其合理应用,解决了施工、设计等不同环节的难题。但是现阶段,BIM人才匮乏,阻碍其作用发挥,在日后的发展中,突破应用局限,将会拥有良好的前景。
        2基于BIM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研究
        2.1设计阶段的应用
        1)三维可视化为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应用BIM技术体现车站与周边构筑物的空间关系,展示车站站位、线位、附属结构等。通过BIM模拟,技术人员可以提前以第一视角对车站内部公共区域、设备用房及走廊进行空间合理化布局,利于方案比选,辅助方案合理性优化。2)图纸错漏碰缺检查传统二维图纸难以全方面反映设计思路;同时,多专业交叉融合,不可避免图纸错漏碰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亦是如此。利用BIM模型,改变平面上构筑物位置,立面上即可同步更新,保证平立剖面的准确性。在本车站应用BIM技术,共避免设计阶段图纸错漏碰缺21处,施工阶段场地图纸错漏碰缺5处,节约工期约45d,大大节省投资成本。3)管线综合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用BIM技术中,管线综合设计作用尤为突出。本站管线综合设计BIM应用制定一套正向设计工作流程。应用BIM技术可以进行三维空间管线的模拟碰撞检查,不仅可在设计阶段彻底消除硬碰撞且能优化净空和管线排布方案,达到正向设计出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设备管线碰撞引起的拆装、返工和浪费。4)孔洞预留检查传统二维管线综合设计普遍存在质量通病就是孔洞遗漏,预埋孔洞不准确问题,造成机电安装时,再进行凿墙开洞,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成本,严重的甚至还会破坏结构,留下质量安全隐患。本站在设计阶段利用BIM空间预留孔洞技术,提前对结构楼板上管线预留孔洞进行精确定位,而且还能与土建单位更好地协同作业,减少上述麻烦和隐患。5)房间面积明细统计房间面积指标涉及使用功能及消防验收,本项目利用建筑施工图模型,提取车站内站厅、站台及设备区域各房间面积信息,精确统计各项常用面积指标并且在模型修改过程中,发挥关联修改作用,实现精确快速统计,辅助进行技术指标测算,优化房间布置方案。


        2.2建筑BIM模型创建
        在结构BIM模型构建完毕后,新建一个建筑样板并进行轴网、标高设置,将结构模型逐一关联并在其标高、轴网上进行建筑墙、建筑板及相关构件设置,如在建筑墙柱表面进行天花板、装饰等构件建立。同时,利用幕墙命令创建屏蔽门和各种指示标志。随后,调用元器件库逐一建立闸机、电梯、安检设备、站台公共区域灭火器、设备间消防栓等设备设施。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剖切、漫游等模型交互工具,核查每个元器件构件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确保获得精确完整的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
        2.3实施内容
        (1)建立轨道交通BIM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包含:《实施方案及工作大纲》《实施管理办法》《BIM协同管理标准》《BIM模型成果技术标准》《BIM应用设施设备分类与编码标准》。(2)利用倾斜摄影技术搭建全线地理信息模型、搭建全线地质及规划信息模型,利用协同设计平台搭建全线工程信息模型。(3)在实施阶段,搭建建管平台,包含进度、质量、安全等模块,开展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对场地布置、工程信息模型及变更、施工方案、虚拟建造、材料及派工计划、进度及成本、质量验评、视频监控集成、安全风险监控管理、移动端应用等实施信息化数字化应用。(4)搭建资产及运维管理平台,包含数字化移交、数字化资产管理、数字化档案管理、数字化检修及安全监护等模块。最终将设计及建设期整个工程所有信息,按照统一编码规则,实现实物资产和全信息数字化虚拟资产的整体移交。在集成平台上实现数字化移交、资产管理、设备运营状态、视频监控和周边工程监护管理等功能,提高运营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5)建立并存储地铁沿线地理信息、规划信息、地下空间、轨道交通一体化数字工程、为形成城市级数据管理平台提供基础,对后续轨道交通相关空间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等城市综合运营提供服务。
        2.4多算对比,有效管控
        在城市轨道施工中,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是施工管理的重要支撑。可以说,城市轨道工程项目的管理基础就是数据的管理。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快速获取准确的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是增强项目管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范围广泛,涉及的数据呈现多样化特征,增加了数据获取的难度。为此,需要注重深入挖掘BIM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在BIM技术不断完善下,BIM数据库的功能变得更为强大,能够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获取,获取速度快、信息多,如分项单价数据、合同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合价数据等,在收集好这些数据后,可开展相关的对比工作,最终根据对比和分项结果,能够了解项目运营的基本状况,如是盈是亏、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在多算对比的基础上,能够实时掌握项目发展状态,制定针对性措施,从而强化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成本控制,降低成本风险,为工程经济效益保驾护航。
        结语
        本工程利用BIM技术辅助设计和施工,优化设计图纸,完善施工方案,减少错漏碰缺现象;从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等多个应用点进行分析,可为其他项目在轨道交通方面的BIM应用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玲.BIM技术在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17,(16):107-108.
        [2]陈雯.“数字建筑”发展与土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契合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5):1-5+9.
        [3]杨婧.把脉信息化发展路径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负责人解读《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J].中国勘察设计,2016,(20):20-21.
        [4]梅荣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6):245-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