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9期   作者: 王丹 蒋宗相
[导读] 市政工程施工中,如果对软土路基处理不当,会引发工后沉降、路面开裂等问题,威胁到行车安全。
        王丹 蒋宗相
        恒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市政工程施工中,如果对软土路基处理不当,会引发工后沉降、路面开裂等问题,威胁到行车安全。因此要掌握软基特性,明确其施工中需解决问题和目标,遵循施工程序和技术规范施工,确保软基处理质量,满足市政建设要求。本文对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应用
引言
目前随着基层处理技术的发展迅速,出现很多新的地基加固处理技术,其中一些地基加固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加固技术处于工程探索阶段,需要大量的工程实例检验去验证。本研究是基于自身工作实际基础上的总结,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方法,总结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加固施工技术。
1软基加固处理要求
软土广义上包括松散砂质土、淤泥质土、施工回填杂土、沿海沿湖吹填造陆地基土等,通常将淤泥、淤泥质土及其他天然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高、不易透水的黏性土统称为软土。道路工程建设中,要求地基具有良好的承载力、稳定性与耐久性,然而软土地基往往承载力差、沉降不均匀,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处理,以提高软基承载能力,改善地基的受力变形和渗透特性。针对不同的划分依据,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可分为多种。道路工程实践中,需做好现场调查工作,合理确定工程环境条件、地基条件及施工条件等,明确软基加固的目的,合理选择加固方法,以获得理想的软基加固处理效果。
2市政道路路基中软土地基的特点及危害
由于道路工程施工地质条件比内陆地区建设情况复杂,路基建设土层大多由天然孔隙率大的有机土质及松散砂组成,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强、透水性差、强度低等特性,市政道路路基建设工作中,软土地基是最难应对的一种道路建设情况,因其含水量大的特点,道路路基建设期间,由于工程施工人员对软土路基危害的忽视,导致城市路面出现沉降现象,加之城市道路由碎石、砂砾、混凝土等建材组成,在长期城市径流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出现路面路基受损情况,严重还将出现城市路面侵蚀现象,加剧道路路基的不稳定性,影响道路运行质量。
3软基处理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3.1路面下沉
软土路基内部空间较多,土质含水量大,也就会加大压实处理难度,容易引发路面下沉问题。同时,部分软土区域会受到地下水长期冲击,软土地基中过滤带在冲击下导致地基强度降低、引发路面下沉。同时软土地基材料有其特殊性,在处理施工中无法统一强化整体,因此各阶段软基的密度不同,市政工程各路段密度也存在差异,导致地基下降高度不同下路面呈现高低不平的特性,不利于保障交通行车安全。
3.2路面易被损毁
软土路基硬度小、固化程度低,因此地基内部结构松散,在该区域建设地基比较难,无法保证其稳定性。我国市政工程施工中,多采用沥青等材料,因此气温和压力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处理软土路基过程中,其本身坚固性不足易变形,长期使用下会到路面开裂、断层甚至坍塌,危害到人们的人身安全。
4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方法
4.1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市政道路路基建设期间,施工人员为解决本市软土地基建设问题,增强道路路基的强度和硬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充分利用软土层中淤泥、淤泥质土以及粉土土质特点,将软土与水泥进行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化学反应,选取合适比例的水泥与城市软土层进行搅拌。软土在水泥的作用下,逐渐呈现柱状,在城市道路路基结构中作为承载柱,对路基起到强有力的支承作用。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期间,采用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有效解决本市城市道路建设中软土路基带来的道路质量问题,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高的技术施工特点,在当前本市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路基表面层、中面层及底面层形成复合地基,将路基自重及路面负荷力量平均分化,共同承担路面荷载,同时,采用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进行软土路基建设,呈现出较好的路基加固效果,有效提高道路路基的硬度和强度,保证道路整体刚度较大,防止软土路基出现变形,降低城市道路路面沉降概率,提高道路的稳定性。
4.2强夯路基施工技术
道路路基建设期间,遇到软土路基施工的情况,施工人员要采取强夯法进行路基施工,将重锤通过起吊机对路基软土进行反复下落夯实,适用于软土土质层中水分含量较小的路基建设工程,有效降低软土路基的压缩性,强化道路路基对路面的承重能力,采用夯实法施工期间,要注意由外向内的夯实顺序,将软土中水分进行有效排除,提高路基强度。
4.3 CFG桩法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是采用机械将水泥、粉煤灰、碎石料及水经拌和得到混合料灌注而成的桩体。混合料拌和可采用现场拌制、搅拌站集中拌制等方法。CFG桩常用施工方法可分为长螺旋钻孔法和振动沉管法,前者为排土工法,后者为非排土工法,无需弃土;这两种工法对混合料的塌落度要求不同,需做好混合料配比试验。整个CFG桩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测量放线,严格控制投料、提管速度,成桩后移机。
5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1施工前准备
提前做好软土基的施工准备,首先收集本工程的工程特征说明、土壤的检测报告、电缆光缆等铺设的详细资料和地下可能存在管道说明,同时详细研究相关的施工图纸。其次,编制好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机械设备的调试、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等。
5.2软基处理施工后的质检
虽然在施工前期,结合项目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但是在具体的项目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约束,造成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工程也存在不少。因此,在进行软土地基改良加固处理过程中,除了要真正做好施工前的施工组织工作准备,加强施工现场施工技术把控,也要及时做好每个工序检验和施工后整个项目的质量检查。软土地基处理后的观测及分析。从2019年8月10日软土路基开始施工,填筑起就要加强对软土地段的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一直到整个工程的路面施工完成之前。本工程从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在施工开始前,编写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认真组织施工。详细记录完成的路基下沉的实测数据。通过监测可知,在初期观测阶段,出于对原始软土接受外加荷载力作用下初期的下沉期会偏大,所以在初期监测时间间隔相对设置较短。随着施工一段时间,在荷载作用下软土层逐渐固结,路基沉降量逐步平稳,因此,后期的观测间隔的时间可以适当设置延长,因为短时间内沉值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本项目的累沉降值最大为187mm,符合相关规范允许的沉降量,也没有由于不均匀沉降过大导致路面开裂破坏的情况,证明本项目在软基处理改良中所采取技术能有效分布了上部路基传递的荷载,路基结构稳定性得到很大提升。另外本软基处理技术方法较为经济,项目处于工业园区,交通便利,项目所使用片石等材料来自附近地区,运输成本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加固施工技术逐渐趋于完善,各种处理方法层出不穷。实际道路项目施工中,各种软基处理方法各有适用性,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规范落实各道工序,加强施工监控与质量检测,切实保证道路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超欣.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3):12-13.
[2]彭瑞汪.搅拌桩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8):159.
[3]储昭光.市政道路软基加固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4):108.
[4]马龙.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环节中软基处理技术得到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3):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