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引导 激发个性 情感入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郑华英
[导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郑华英
        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判能力,加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以多种形式交流、表现他们感受到的独特的美,从而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一、注重引导,诱发求知欲和表现欲。
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引领学生打开美术世界的大门,是美术教育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思路,教师从最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营造一幅熟悉的学习情境,注重引导,利用学生“好奇心”,同时采用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得到充分展示,如此,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发挥。如在《想象的汽车》(岭南版美术教材)一课教学中,我用幻灯片和多媒体列举了不同时期各种类型的汽车和玩具车,让他们用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识别,让他们分辨哪些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外国的、国内的。初步了解汽车的色彩搭配和外观造型、结构及功能,进而通过启发,想象未来的汽车造型与功能,学生兴致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显示出极大的兴趣,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彩色几何形纸片,彩色橡皮泥、作业纸、手工用品等材料,大家纷纷主动要求进行对汽车的想象与设计。不一会儿,一辆辆精美的各种形式的汽车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好像是进行了一次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似的。这时,我顺应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表现欲,再一次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未来汽车的外观造型与功能,并要求学生进行二度加工,然后将作品展示在课桌上,学生相互观赏、交流、评价……整堂课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诱发了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学习气氛中,既获得了新知,又感受到了美术课堂的快乐。
二、激发个性,敢于表现美和创造美。
课标指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思维是表现创造的核心。感知体验是指课堂教学突破了以往旧的教学方式,不再用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方法,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感知和体验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内容。
如教学《校园风景》一课中,针对“你想选择哪个场景才能表现你的感受?”问题时,同学们的眼光不由自主的移到窗外的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老师根据学校特定的场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树边观察树、触摸树……这时,老师(播放“百鸟朝凤”乐曲)请同学们都闭上双眼,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同学们静静地倾听着那林中,传来了一声声鸟鸣,打破了课中校园的寂静。音色各异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悠扬婉转、激越空灵、犹如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美丽神往的“鸟的天空”。“我听见了,清晨林中传来了几只小鸟的啼鸣声。”“我听见了,好多好多的鸟在歌唱。

”“我知道了,画眉的叫声特别好听。”“我知道了,八哥是模仿口技的专家。”“我还知道了,许多鸟看见高贵的凤凰,都愿意献上自己的歌声。”“我仿佛看见了,小松鼠从树洞中跑出来看热闹。”“好像有许多蝴蝶翩翩起舞为百鸟合唱伴舞。”……老师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想象:“画眉鸟的歌声真好听,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唱什么歌?”“我要唱支赞美这几棵大树——我们美丽校园的歌”,“大自然多么美好,我要唱支赞美大自然,呼吁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的歌。”……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独具匠心,以音乐制造了树林中百鸟齐鸣的情境,各种动听、婉转的鸟鸣声(音乐)把学生引领进了对新知自觉感知体验的幻境中,把美术学习的课堂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情景的树林”,仿佛孩子们漫步其中,与小树对话,与鸟儿对话,与花儿对话,让学生一个个轻松愉悦,为之心驰神往。为讲述“校园风景”、“优美的校园”,为创作表现“校园风采”奠定了基础。更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后来常去画树,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树,有的拿起笔写树;还有的学生甚至折了几根树枝带回家,说要看看能不能种在自己的家门口……孩子们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教堂内容的开放使美术教学涌动学生的活力。
三、 情感入手,塑造审美力和审美情趣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新知的关键是学生有情感地去欣赏艺术作品,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对被欣赏作品的“形象”引起兴趣,促进视觉的感受,情感的投入。美术教学应从情感入手。知情互促,达到情意并茂。老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由“知之”到“好之”,再由“好之”到“乐之”。美术教师在课堂要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引导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教师精神饱满,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荡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更加自觉、合作,具有探索精神,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而抽象的理论讲解,可以尝试从情感入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可以用民歌《父老乡情》或歌曲《常回家看看》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式的皱纹,犁耙似的,像枯树皮似的双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过多少粗粮糠菜,他的身后是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而他的手中端的是一个破旧的茶碗。”教师通过这样声情并茂的解说来渲染,学生会很自然地对这位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肃然起敬,也很快能体会到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与作者产生共鸣。
美术作品是精神创作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不蕴含着艺术家对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情感去领悟这些作品。美术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才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造就一批批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群体,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