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霞
苏家屯区湖西街小学 辽宁省 沈阳市110101
摘要: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当属声势教学法,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声势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开展,不仅促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效提升,并且也赋予学生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以此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声势教学的优势,从模仿节奏开始,给与学生明确的引导,发挥其创作精神,组织学生参与到声势教学的游戏中,并结合相应的音乐背景,促使声势教学模式更好的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
关键词:素质教学理念;音乐教学;声势教学
前言
当前,素质教学理念背景下,音乐教学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实现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师的深入探究。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促使学生切身感受音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音乐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然而,声势教学模式,就是伴随着音乐节奏,借助学生的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动作及发声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表现形式只要有:拍手、拍腿及跺脚等,应特别注意,人体表现的动作应与播放的音乐旋律有效结合。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声势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及效率。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活跃课堂氛围,赋予课堂一定的生机及活力,以此更好的开展音乐教学。声势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不仅可以充实音乐教学形式,学会可以借助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当做乐器,进行自主创作,发出不同的声响,此时身体动作与音乐旋律的有效协调,进而打造轻松与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仅如此,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自由发挥,借助自身身体动作勇于展现自我,并打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提升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1]。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以便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价值观。音乐教师应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音乐的音色、旋律及节奏进行全面的认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声势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并且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灵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意境,以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切身感悟音乐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打造良好的音乐意境,例如,可以借助拍手的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由此可见,声势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指引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悟音乐带来的美感,并且,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便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我们在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时,教师应选择节奏旋律较为轻快的音乐播放给学生,以便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之后可以通过拍手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旋律,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打造轻松愉悦的音乐意境,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展示出自己对歌曲的独到见解。由此可看出,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教学的合理应用,其中使用到的拍打等动作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声势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音乐教学质量及效率[2]。
(二)引导学生感受节拍
目前,大多音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知识,导致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将声势教学模式融入到音乐课堂中。由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开展声势教学,并将其全面落实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引导学生更好的领会音乐节拍的特征。
例如,我们在学习《老爷爷赶鹅》这首歌曲时,教师应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恰当的拍手及赶鹅的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音乐节拍的独特魅力,进而可以全面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给与充分的尊重。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段不同,因此应以年龄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音乐教学,巧妙设富有趣味性的肢体动作,由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同时,也促使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锻炼,在此基础上,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感悟音乐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感知力。以此在实际教学中,应促使音乐内容及旋律与学生的肢体进行有效结合,在声势教学中不断联系,以此提升音乐课堂的艺术性,进而促使学生切身感悟音乐,产生情感的共鸣。基于此,教师选择的动作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节奏感,还要具有明显的律动性,为学生有效理解及掌握音乐重点提供有利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有效控制动作的难度,以免学生过于重视动作的展示,完全忽视对音乐内涵的体会[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不仅提升了音乐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同时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的身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拍打,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节奏及音色。因此,将声势教学模式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氛围,实现了学生感官系统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并且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实现了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也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巧用声势律动妙解小学音乐课堂旋律教学[J].北方音乐,2020,(24):209-211.
[2]林倩娴.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运用实践[J].北方音乐,2020,(12):208-209.
[3]王瑞.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北方音乐,2020,(06):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