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和效果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3月9期   作者:王建勇
[导读] 我国经济的巨大进步使得我国更加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王建勇
        四川省彭州市水务局水土保持站  四川省彭州市  611930
        摘要:我国经济的巨大进步使得我国更加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便推动之后的经济继续蓬勃发展。基于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护工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现阶段,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保护措施仍然有些不足,导致每年都会发生一些洪涝灾害,导致经济也遭受影响。总的来说,我国水利工程方面仍然存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对于周边环境的利用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本文探讨了加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希望能给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一些方向。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护;保护措施;保护效果
        引言: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飞速的经济发展时,基础设施的保护建设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如何避免水土流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要避免水土流失,必须重视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工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十分广泛,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水利的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防止水土流失是一项工作要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很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造成土地松散,容易被河流冲击。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必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
        一、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一)洪涝灾害频发
        某些地区,例如黄土高原,近年来土地越来越贫瘠,水土含量逐年减少,导致了土地硬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水土保持能力更加的弱化,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保持。水土流失还会使得河道里面含沙量过高,导致河床抬高,泥沙淤积。甚至由于泥沙过多,造成水库和河流的水位上升,从而导致洪涝灾害。一遇到降雨天气灾害频发,造成当地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损害了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在暴雨天气,雨水会对土地的表面进行猛烈的冲刷。在雨水的剧烈冲刷下,土地表面的泥沙会被水分裹挟流入水库、河流、池塘等地方。随着长年累月的降雨,导致土地表面的泥沙流失越来越严重,土地表面的水土保持能力越来越差,水土流失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湖泊、河流底下的淤泥沉积越来越严重。泥沙的淤积导致了整个水利工程运转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完全阻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大量的泥沙淤积使得河床抬高,导致河流水位的上涨。使得河流形成了一个湖泊的状态,阻碍了水的流动,也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蓄水的能力,最终爆发洪涝灾害。
        (三)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暴雨天气下,雨水猛烈冲击泥土松散的地面,裹挟着大量泥沙流入河流湖泊。但应该注意的是,雨水带走的不只是表层的土壤,还有土壤中残留的污染物质。由于人们使用化肥农药的频率越来越高,使得在雨水冲刷下,泥土中溶解的农药以及化学物质和细微的垃圾颗粒等也随着雨水一同流入了湖泊当中,一般而言,这些污染物质密度比水的密度更大,并且下层的水流速度缓慢,因此这些污染物质很容易沉积在湖泊底部。这对湖泊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湖泊的水质。对湖泊内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除此之外,由于泥土大量沉积在河流或者湖泊的底面,导致河流和湖泊中的水循环受到阻碍。因此,河流和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大打折扣。使得河流或湖泊内污染物质不断积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整个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河流或者湖泊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又进一步反馈给了周边环境,加剧了周边环境水土流失的程度。这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被及时治理,将对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二、不同类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特征分析
        (一)点状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周边环境因素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尤其是大型的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的改造程度较大,容易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结构,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但是,水土流失不仅仅只是造成环境的改变,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水利工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程效益大打折扣。在长年累月的水土流失情况下,还有可能威胁到工程质量,为周边的安全埋下隐患。
        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我们将水利工程分为点状水利工程和线状水工程,这两种水利工程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点状水利工程时常出现在地势较为崎岖的山区或者断崖处,由于这些地方一般地势过于崎岖,为了水利工程的顺利展开,必须对地形结构进行改造,因此一般会对周边做山地削平和道路拓宽等措施,以利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这些工作涉及的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改造较大。

如果施工不注意,很容易为水土流失埋下隐患,使得地表的整体结构遭受破坏,很难恢复当地的生态结构以及水土结构,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效益以及质量被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线状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线状水利工程是大部分是应用于地面十分宽阔平坦的地形环境,且工程量十分浩大,例如大面积农田的灌溉和输水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线状水利工程绵延的面积一般十分宽广,甚至有可能达到几千公里的工程规模。由于线状水利工程跨越的距离十分遥远,因此,涉及的一些地形结构也会比较多样。有可能有山地、有草原、有丛林或者是平原。在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地面地形改造,范围较多、地点十分分散,一旦造成环境结构的破坏导致引起水土流失,则很难进行恢复。
        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
        (一)注重发挥水库的作用
        可以利用开挖水库的方式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开挖水库建设水库枢纽,对开挖水库剩余的泥土进行综合利用。比如将开挖水库时所剩余的泥土用于周边房屋的建造、围墙的建设、以及地面的平填或者是水坝的建设等。各种建设项目的绿化区域所涉及到的泥土可以在开挖水库时进行收集,因为水库中的泥土一般含有有机成分非常高,适宜植物的种植。植物生长开来后,对于水土的保持具有很好的作用。而水库的增多也同时增加了周边环境的蓄水能力和环境调解能力,帮助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植物对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根部可以深入地面,牢牢巩固土壤,防止表层富含有机物富含营养的土壤被雨水冲刷。因此,防治水土流失需要重点关注周边植被的种植以及植被覆盖率。由于我国上个世纪积极地填湖造田以及开垦新田,导致我国自然土地面积急剧下降,从而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灾害发生率提高。必须要积极响应我国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措施,加强我国的自然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结构,为水土保持工作做出贡献,从而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为我国在源头上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工作铺路。
        (三)加大相关科技研究投入
        需要积极研究治理水土流失的科学技术,在水土流失的预防以及周边环境规划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规划出最能维护周边水土环境的生态体系,并积极落实。要注重对周边居民的教导,加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每一位居民参加到水土保持的工作当中,认识到谁水土保持对于周边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经济效益的保护作用。由于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起步较晚,积累的经验以及科学技术不多,因此应该积极展开与世界的合作,向在水土保护方面具有优秀经验的国家汲取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为我国水土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四、加强水土保持的效益
        (一)保护了土地资源
        在加强了水土保护工作看,实现了水土流失的控制,以及恢复土地植被覆盖率后。可以大大加强地表对于土壤的保持能力,即使大雨冲刷之下,仍然能够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走,使得富有营养的土壤保持在地表,能够有效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稳定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了土地沙漠化,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循环和调解功能。
        (二)产生了社会收益
        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使得地面对于土壤的保持能力大大加强,避免了土壤在大雨中被冲刷到河流、水库之中,保证了水利工程作业不被影响。水土保持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与周边环境取得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得周边生态环境进入一个有利的循环,避免了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抬高,使得水库以及河流蓄水能力下降从而遇到雨水的季节产生洪涝灾害,保护了当地的经济财产和人员安全不受损失。
        (三)带来经济效益
        在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之后,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气候环境也会随之改善,使得当地的农业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而不必担心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植被覆盖率的提高维护了当地富含营养的土壤,使得农作物能够在富含营养的土壤中得到快速的生长,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为我国带来了极大的能源效益,保证了我国各项经济作业的持续稳定展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也要关注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当地水土流失,确保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龚良军.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和效果的实例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 000(003):181-182.
[2]刘光明. (2015). 浅论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作用及其措施.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000(027), 1113-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