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陶宇明
[导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学科具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五种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感性思考能力以及人文主义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陶宇明
        绥宁县第一中学
        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学科具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五种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感性思考能力以及人文主义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所必须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以历史课本内容为基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教师更好的进行历史教育的必要之举。本文将围绕“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家国情怀
        前言: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推进我国教育进程的客观要求,在提升学校质量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以人文主义为导向,以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基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提高历史共情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准,以历史知识为知识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必须具有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国家设置历史课程的主要目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立足于历史学习的五个核心素养,以家国情怀为基点进行发散。因为文科课程尤其是历史哲学门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感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拓展自身思想的广度以及深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国情怀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1.1以历史课本为导向
        高中学生相比于小学、初中的学生来讲,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尽管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相比成年人来讲还有一定的欠缺,思想内容也不够成熟,但是高中生受教育的时间长,部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尽管不够成熟,但是仍有其独到的地方。
        学生的思想表达以及思想深度主要是通过文科课程表达出来的,例如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无论是语文、历史还是政治,都旨在培养学生思想的广度以及深度,语文所培养的共情能力,折射到历史上,有一种沧桑的感觉,拿中国近代史举例,可以用两句诗来表达,一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另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代史是最能激起学生历史共情的历史,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的奋斗史,尽管时代黑暗,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但是总有人不畏艰险,迎着时代的浪潮,顺着历史的脚步,沿着人民走过的路,与黑暗相对抗,力图创造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新世界。

也正是如此,中国才能从“东亚病夫”成为如今东方觉醒的“雄狮”,无论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是陈独秀、胡适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还是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都是我们国家最先觉醒的人以中国精神为导向,走一条“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探索之路,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探索,前赴后继的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才能有今天的辉煌。
        这一段历史是最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归属感的片段,一方面,这是国家自己的历史,学生会因为熟悉感对其产生亲切的感觉,学习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无数前赴后继,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相继赴死的先驱者,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恻隐之心,还能引发学生的钦佩之心,发挥“榜样的力量”,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共情能力。并且相比于影视剧以及课外书籍而言,历史校本的脉络较为清晰,学生学习起来知识点也比较明确。
1.2以互动为方法
        历史是一门十分考验学生感性思维的学科,感性思维缺乏的学生会觉着教学内容十分枯燥,校本课程是学校所独有的,是教师的知识水平的精髓所在,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是对学校以及教师心血的浪费,并不能实现学校制定校本课程的初衷。
        家国情怀隶属于思想层面,思想的呈现方式只有表达,表达包括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都可以运用在历史课堂中。但是口语表达更适合高中历史课堂,因为学生表达的都是自己当下学习完之后的感受,仍旧拿之前的中国近代史进行举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整个中国近代史之后,会产生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为国家的屈辱而悲哀,无论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每一场战争所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但是同时,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每一场革命都是前人为了国家进步所作出的努力。这种大悲大喜之间,学生一定会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发言环节,包括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及时接受到学生的思想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之下的家国历史情怀。
1.3结合信息技术
         历史是一个抽象性较很强的东西,理论性的概念较多,需要学生自己发挥的思想内容也很多,这是历史老师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以及电视剧,例如《恰同学少年》以及《觉醒年代》,里面的人物塑造都非常的真实,同时极大程度的做到了还原历史,能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并且用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的历史,立体性以及亲切感会更强,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结语:校本课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可行的,在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相关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刘波. 家国情怀:历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 中国教师, 2019, 000(009):57-60.
[2] 柏晶. 依托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城市的记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现代教学, 2020, No.450(05):11-12.
[3] 蒋春华. 毓秀课程:基于家园情怀的幸福体验——浅谈小学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 000(010):12-14.
[4] 叶旭华, 黎锟然. 深耕本土童画传承——佛山本土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 中国美术教育, 2019(3):F0003-F0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